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道”、“德”这一最基本的概念入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实事求是的态度,采用科学的、系统的、唯物辨证等方法,深入探讨了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历史发展,研究了影响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因素,分析了道德教育活动的内在构成要素之间的有效关系。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道德教育活动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包括传授系统和接受系统,这两个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之间、两个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外在环境之间都不是一种简单的、直接的二项式结构。这些要素有序地、合乎规律地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各自发挥其功能,形成复杂的道德教育过程。比如,在接受系统中,受教育者和所传授的信息之间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并在这个基础上,受教育者以观念的形式反映其需要接受的信息,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关于这些信息的观念和映象,而这些信息则在受教育者的头脑中,被观念地改造成为观念的内容,从而内化为道德意识,并外化为行为习惯,使道德教育得以实现。必须强调的是,道德教育过程的结果所产生的是观念的东西,表现为思想、理论、价值观等观念的形态。但是,达到这一结果并不意味着道德教育的任务最终完成。道德教育的任务不只是达到了某种教育结果,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内化为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外在的行为,道德教育的结果最终还得通过行为和习惯表现出来。在分析了道德教育活动这一整体系统的内在构成要素和影响道德教育活动有效实现的因素之后,我们对道德教育有效性的研究才可能是相对系统的而非零散的,具有相应的普遍性的而非个别经验化的,我们的研究才可能真正具有促进道德教育的有效发展、有力回应种种现实挑战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紧扣我国当前道德教育的实际进程,分析了加强和改进我国道德教育的有效措施在于促进道德教育工作的各项改革。例如,道德教育应从片面强调政治化的误区中走出来,回归生活;教育者角色应从道德教育活动中的主体转变为道德教育活动的中介,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