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电离辐射对人体的损伤作用越来越引起社会和人们的关注,而染色体畸变率及微核细胞率的测定是评价其受照效应的一种简单而有价值的遗传学指标。本课题以2015年石家庄地区放射工作人员一般情况、受照剂量、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及微核细胞数为基础数据,首次对石家庄地区放射人员染色体畸变及微核细胞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放射剂量、性别、工种及接触年限等因素对放射人员外周血细胞染色体畸变及微核的影响,对全面掌握石家庄地区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及微核现状,做好相关人群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为相关部门作出科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意义。方法:1现场调查:选取石家庄市2666名放射工作人员进行总体研究,由调查员使用统一的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包括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工作情况、接触辐射种类及年限、吸烟与否等。另外选取240名5年内无射线接触史的普通人员作为对照组,并进行问卷调查。2个人剂量监测:采用热释光法,按照《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测规范》(GBZ207-2008)要求对个人受照剂量开展监测。3细胞遗传学检测:染色体畸变采用全血细胞培养法,按照《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检测与评价》(GBZ/T248-2014)进行操作。微核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进行常规分析。4统计分析:运用SPSS19.0数据统计软件对放射工作人员不同工种、年龄、接触年限、单位类别、累积剂量的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细胞率情况进行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双侧),并对影响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细胞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 2015年石家庄市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95m Sv/a,异常率0.02%。放射介入组异常率为1.17%,放疗组异常率为0.96%,放射诊断、核医学、核仪表组均未发现剂量异常,且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2放射工作人员随着工龄组的增大,染色体断片、“双着丝粒体+着丝粒环”(以下简称“双+环”)、无着丝粒环畸变率及微核细胞率逐渐增高,>20年组染色体畸变率(0.702%)和微核率(0.298%)高于0~10年和11~20年,且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常吸烟、偶尔吸烟和不吸烟组染色体畸变率及微核率变化不大,且无显著性差异(P>0.05)。年龄比较中,30~39岁染色体畸变率(0.500%)高于<30岁、40~49岁及≧50岁组,50岁组微核率(0.280%)高于其它组,且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工种比较中,介入组染色体畸变率(0.828%)和微核率(0.364%)高于放射诊断、核医学、放疗及核仪表组,且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性别比较中,男性染色体畸变率为和微核率变化不大,且男女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位比较中,民营医疗机构染色体畸变率(0.658%)和微核率(0.271%)高于省级、市级、县级、乡级及非医疗机构,且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年剂量比较中,>5m SV组染色体畸变率(1.313%)和微核细胞率(0.256%)均高于<0.5m SV、0.5~5m SV组,且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比较中,暴露组的断片、“双+环”、无着丝粒环及微核率均比对照组高,暴露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P<0.05)。3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率异常的发生与年剂量、工种和单位类别有关。年剂量、工种和单位类别均为负值,且exp(β)<1。微核细胞率异常的发生与年剂量、工种和单位类别有关。年剂量、工种和单位类别均为负值,且exp(β)<1。结论:小剂量电离辐射对细胞遗传学的影响与工种、受照剂量密切相关,职业性受照射人群受照累计剂量越多,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细胞率越高,慢性放射性损伤细胞遗传学效应就越明显.放射工作人员长期接触低剂量辐射,易造成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明显升高,不同工作岗位和接触年限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放射介入岗位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细胞率较高,应加强相应岗位及人员放射卫生防护,以减少对电离辐射的职业危害,保护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