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抗寒性和光合作用对增强UV-B辐射与温度交互作用的响应

来源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80ak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活动产生的氯氟烃化合物破坏了大气臭氧层,导致了到达地球表面的UV-B辐射大幅度增加。UV-B辐射增强可以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形态与发育等各个方面,因此有关增强UV-B辐射对植物的影响,及其与许多环境因子复合作用的研究都已经广泛开展。但是增强UV-B辐射与温度,特别是与低温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报道很少。在北半球的晚秋至早春这段时期里,一些越冬生长的植物将面临着UV-B辐射增强和低温的双重胁迫,因此,迫切需要进行UV-B辐射和低温生长环境下植物的响应及其机制的研究。   以人工气候生长室中生长的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低剂量(4.2 kJ m-2 d-1UV-BBE,LUVB)和较高剂量(7.0 kJ m-2 d-1UV-BBE,HUVB)UV-B辐射处理对20/16℃条件下幼苗抗寒力的交叉适应性及其抗氧化系统的反应;同时还研究了在两种生长温度(25/20℃和10/5℃)条件下,低剂量(4.2 kJ m-2 d-1UV-BBE,LUVB)和超高剂量(10.3 kJ m-2 d-1UV-BBE,SHUVB)UV-B辐射处理幼苗的生长速率、光合与荧光参数、叶黄素循环色素、抗氧化系统、以及抗寒性和酚类物质等生理反应,以期阐明不同温度条件下生长的冬小麦对UV-B辐射的尘长、光合作用以及抗寒性响应与适应机制。主要结果如下:   1.在LUVB辐射处理下,在20/16℃和25/20℃条件下生长的冬小麦幼苗LT50值都显著降低,HUVB辐射处理对在20/16℃条件下生长的幼苗LT50值也可以显著降低,而SHUVB辐射对25/20℃条件下生长的幼苗LT50值没有显著影响。但是,LuVB和SHUVB辐射处理都导致了10/5℃条件下生长的幼苗LT50值的显著增加。表明适当的UV-B辐射能增强较高温度(20/16℃或℃5/20℃)条件下冬小麦幼苗的抗寒力,即表现出对冷冻低温的交叉适应性,但低温(10/5℃)生长条件却削弱了UV-B辐射下冬小麦的抗寒能力。   2.在20/16℃条件下接受UV-B辐射预处理的幼苗在-6℃条件下冷冻胁迫6h再缓慢恢复6h后,与未进行UV-B辐射处理的对照相比,其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谷胱甘肽氧化还原比例(GSH/GSSG)都显著提高,而由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质(TBARS)代表的膜质过氧化程度显著低于对照。此外,UV-B辐射期间处理幼苗的H2O2含量较对照显著增加,而冷冻恢复以后却明显低于对照。表明UV-B辐射诱导的抗寒力的提高应该与冷冻恢复后植株体内抗氧化系统的上调表达有关,H2O2可能参与了UV-B辐射对低温的交叉适应的信号传导。   3.除25/20℃生长条件下的LUVB处理的小麦幼苗外,UV-B辐射显著降低幼苗的相对生长速率(RGR)、净光合速率(Pn)、光系统Ⅱ最大量子产量(Fv/Fm)、光系统Ⅱ实际量子产量((Fm-Fs)/Fm)以及光化学淬灭(qP),但是UV-B辐射并不影响叶片胞间CO2浓度(Ci),而且冬小麦幼苗生长和光合作用的抑制被增加的UV-B辐射剂量和降低的温度加强。UV-B辐射引起的光抑制由非气孔限制所导致,而且主要与PSⅡ光化学效率降低有关。   4.UV-B辐射显著增加了两个温度条件(20/16℃或25/20℃)下生长的冬小麦幼苗叶黄素循环过程中紫黄素(V)的合成,但抑制了V向玉米黄质(Z)的转化,从而造成了对照与LUVB辐射处理幼苗之间的叶片中脱环氧化比例(DEPS)和NPQ无显著性差异,但SHUVB辐射处理幼苗叶片中DEPS和NPQ显著降低。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增强UV-B辐射处理的冬小麦可能并不通过热耗散形式形成光保护机制,光抑制形成的过剩激发能的耗散可能更多地通过代谢途径来实现。   5.UV-B辐射处理提高了在25/20℃条件下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GR等活性,以及抗坏血酸氧化还原比例(AsA/DHA)和GSH/GSSG;但是在10/5℃下,UV-B辐射除了导致SOD和CAT活性升高之外,对APX活性和AsA/DHA并不产生明显影响,但GPX和GSH/GSSG则显著降低。说明UV-B辐射幼苗的抗氧化系统在较高生长温度下显著地增强,而在低温10/5℃下被严重地削弱或降低,即低温阻止了代谢途径的光保护机制的正常运转。   6.多酚物质在UV-B辐射或低温10/5℃条件下都能显著地累积,且在UV-B辐射和低温复合作用下增加尤其显著,表明多酚物质在两个温度生长条件下特别是低温条件下都参与了对UV-B辐射幼苗的保护。   7.在高温条件下仅仅SHUVB处理的幼苗TBARS含量显著增加,而低温10/5℃条件下两个UV-B辐射处理都非常显著地上升,说明与高温生长条件相比较,低温加重了UV-B辐射引起的氧化胁迫,低温10/5℃条件下幼苗多酚的增加以及抗氧化系统的部分增强都没有能阻止UV-B辐射对幼苗的伤害。
其他文献
随着全世界自然环境的恶化,干旱已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及损失,对水稻生产影响尤其深重。全世界自然气候的恶性转变致使干旱发生的周期愈来愈短,程度愈来愈严重,对粮食产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由其导致的粮食减产,可超过其它环境胁迫所造成的减产总和。干旱已成为影响水稻生产最主要的非生物影响因子,发掘抗旱资源、研究其抗旱机理、进而培育抗旱水稻新品种是缓解这一不利影响的有效途径。东乡野生稻
炭样小单孢菌菌株JXNU-1是一株从土壤中分离得到的放线菌,所产单一组分的广谱抗生素对常见的G+和G-均有抑制作用,但其抗菌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以引起水稻生产严重病害的水稻
秸秆组成成分中主要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木质纤维素的高效降解问题是秸秆的资源化利用亟待解决的难题。本研究以中国湖南省水稻秸秆和蒙古的小麦秸杆为研究材料。
乳酸及其衍生物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化工、饲料、环保等领域中。随着以乳酸为前体的聚乳酸(PLA)的开发利用,乳酸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聚乳酸除具有聚苯乙烯相似的光泽度和加工性能外,还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可望解决世界性的“白色污染”问题。本文分别采用固态发酵和深层液态发酵法,研究了米根霉PW352以农副产物为原料获得高品质L-乳酸的最适制备工艺条件,为L-乳酸规模化生产提供依据,并为聚乳酸的合成提供可靠原料
卵黄蛋白是甲壳动物胚胎和幼体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和营养源,因此它的合成、积累、多寡等对于胚胎和幼体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分离纯化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
对一种牛乳发酵剂--类开菲尔粒进行了活化培养、增殖研究,并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等方法对类开菲尔粒中的微生物进行了初步的分离鉴定。研究结果表明: 对类开菲尔粒进
本文对卵巢注射转基因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以gfp基因为报告基因,选择体成熟的ICR雌性小鼠,通过外科手术暴露其卵巢,用显微注射针将适量外源质粒注入小鼠的两侧
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属于直翅目(Orthoptera)、斑腿蝗科(Acridoides)、稻蝗属(Oxya Serville),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均有分布,是水稻产区的重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