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宫颈癌是导致女性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随着巴氏涂片筛查项目的应用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宫颈癌的死亡率及发病率已经呈下降趋势,然而,全世界每年仍大约有27.4万妇女死于宫颈癌。在欧盟,每年女性宫颈癌的粗发病率为13.2/100000,宫颈癌的粗死亡率为5.9/100000。显然,我们需要研究新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及其作用机制,分子靶向药物的应用可能为宫颈癌患者提供一个有前景的治疗方法。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是一种能够调节细胞生长和细胞周期进程的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广泛存在于酵母及所有的真核生物中,其调节作用是通过与营养素、生长因子等信号结合实现的。许多研究者发现该通路在细胞生长、分化、迁徙和生存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参与了人类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活化的mTOR与其它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导致下游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4EBP1)和核糖体40S小亚基S6蛋白激酶(P70S6K)的磷酸化。在肿瘤细胞中,4EBP1和P70S6K的磷酸化促进蛋白质翻译起始,它们已成为目前肿瘤生物治疗的新靶点和新途径的热点。因此本实验试图通过研究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组织中4EBP1和P70S6K在蛋白水平及基因水平的表达情况,探讨两者在宫颈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也为这两种蛋白或两种蛋白所在的信号传导通路的特异性靶向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目的通过研究不同病变宫颈组织中4EBP1和P70S6K在蛋白水平及基因水平的表达,从而探讨两者在宫颈癌形成过程中的意义,也为这两种蛋白或两种蛋白所在的信号传导通路的特异性靶向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材料和方法1.实验材料:收集我院2011年9月~2012年3月手术切除或活检宫颈组织标本80例,其中正常宫颈(正常宫颈组)20例,年龄32-58岁,中位年龄46岁,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20例(CIN Ⅰ~Ⅱ级13例,CIN Ⅲ级7例),年龄28-60岁,中位年龄45.6岁,浸润性宫颈癌(宫颈癌组)40例(宫颈鳞癌35例,宫颈腺癌5例),年龄35-70岁,平均(47.2±9.18)岁。所有标本常规取材,离体后立即分为两份,一份在离体的30分钟内储存在-80℃冰箱里,另一部分离体后立即置于10%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常规石蜡包埋。所有标本取样前患者未经放化疗及免疫治疗,术后经病理专家证实,诊断明确。2.研究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化SP法及P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严格按照试剂盒用法说明,检测3组宫颈组织中4EBP1和P70S6K在蛋白水平及基因水平的表达。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定性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独立多组二分类χ2检验;定量资料多组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分类变量的关联分析;以双侧α=0.05为检验水准,组间比较以α’=0.0167为检验水准。结果1.4EBP1蛋白少量表达于细胞核,主要定位于细胞质。4EBP1在正常宫颈、CIN及宫颈癌组织中均有表达,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细胞染色程度逐渐加深,阳性染色细胞比例逐渐增加,三组样本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50%、87.5%,存在显著差异(P<0.05)。2.P70S6K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P70S6K在正常宫颈、CIN及宫颈癌组织中均有表达,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细胞染色程度逐渐加深,阳性染色细胞比例逐渐增加,三组样本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45%、80%,存在显著差异(P<0.05)。3.根据列联相关分析显示,宫颈癌组织中4EBP1与P70S6K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354,P<0.05)。4.宫颈癌中4EBP1和P70S6K蛋白表达与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与年龄及组织类型无关。5.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184bp处为4EBP1目的条带,314bp处为P70S6K目的条带,564bp处为β-actin条带。半定量测定结果显示:4EBP1mRNA和P70S6K mRNA在三组中均为阳性表达,4EBP1mRNA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为0.885±0.091,P70S6K mRNA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为0.618±0.057,二者在宫颈癌中的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宫颈组和CIN组(P<0.0167,α’=0.0167),正常宫颈组和CIN组之间4EBP1mRNA的表达量(0.103±0.009、0.625±0.052)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 P70S6K mRNA在正常宫颈组和CIN组的表达量分别为0.176±0.011、0.543±0.046,存在差异(P<0.0167)。结论1.在正常宫颈、CIN及宫颈癌组织中,4EBP1和P70S6K在蛋白及基因水平均有表达,在宫颈癌组织中异常高表达,在宫颈癌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宫颈癌组织中4EBP1和P70S6K蛋白高表达呈正相关,它们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