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官方话语具有表达政治观点、宣传政治理念、形成舆论导向、建构民众心理的重要作用。在外交事务中,官方话语是表达国家立场、改善国际关系的重要工具。正确有效地解读别国的官方话语,是避免信息误读、误解和误判的前提,正确有效地使用本国的官方话语,是表达好国家意见或意志的前提。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处理好中美关系不仅关系到中美两国利益,而且关系到世界和平与稳定。影响和决定两国关系的因素当然首先是国家利益,以及其他重要因素,比如意识形态、国际责任等等。但是消除误解、积极而有效的沟通对促进两国关系也非常重要,有时甚至可能举足轻重。话语是交际工具,话语的使用直接反应双边关系的敏感神经。在中美两国的跨文化官方交往的文献中,记载了许多因忽视对方文化背景、未能准确使用话语而造成误解甚至严重后果的例子。长期以来,中美问题的相关研究多数是外交学、国际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等领域的专属,很少有语言学研究者的介入。可喜的是,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关注研究政治话语、媒体话语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出现了运用批判话语分析研究政治话语的新潮。据文献查阅,国内语言学界在语篇批判话语分析方面出现了很多研究成果。目前研究政治话语的学者主要来自两个领域:语言学和传播学。语言学者的研究往往局限于话语字词句的研究,对话语衍生意义的解释不足;传播学者的研究则过于强调传播的技巧和方式,忽视了话语本身。对中美官方话语的文化意义的比较和实证研究非常匮乏。《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指南》(2006)在语言类中指出:“从整体上看,相当一部分论文是转述性的,原创性不够;讨论翻译问题的所占比重过大,较少进行语言对比研究。今后应加强理论和语言事实两方面的研究,在语言比较研究,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十一五’期间,我国语言学界要密切关注国内外语言学研究的新进展和社会语言生活的新动向,在充分发掘和利用本国语言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学科理论建设;要有效整合研究力量,开展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大力提倡学科融合和交叉学科研究。”本论文“中美官方话语的比较研究”就是根据这一指南精神,力图根据基本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原则,利用中美国官方话语资源,进行多维度的综合比较研究,希望通过这种综合性跨学科的研究,为拓展学术视野,弥补跨文化官方话语比较实证研究的不足,提高我国对外官方话语的效能起到推进作用。所谓官方话语,是指国家领导人、官方文献或官方发言人发表的正式观点,代表政府和国家的立场,表达国家的意愿和意志。也就是说,官方话语是官方机构或官方人物在官方场合使用表达官方意愿的语言,是一种包含具体目的的、受制于一定政治文化的语言的具体使用。官方话语的英语翻译为governmental discourse。官方话语涉及面广泛,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话语等不同领域。话语和权力之间具有相互建构的关系,权力制造话语,反过来,话语巩固并再造权力。争夺话语方面的支配权是国家对外及安全政策实践的重要内容。进行这一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深入把握话语内在的文化意义,正确地理解他国官方话语的深层含义,成功地运用话语策略,促进国际交流,增强文化软实力。进行这一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通过官方话语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有助于更迅速准确地理解双方的官方话语、避免误解、加强沟通的有效性,提高沟通策略运用水平。在全球化日益深入、国际环境日益复杂的形势下,深刻把握官方话语的文化内涵并成功地运用话语策略,恰当地使用话语工具,可以起到政治和军事力量起不到的作用。我国的对外传播还远远跟不上快速崛起的大国形象,中国的官方话语急需加强宣传力度和提高有效性。深入官方话语效能研究,巧妙运用话语策略,对提高我国官方话语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性和影响力,对提高我国官方话语的有效性和感染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官方话语是官方机构或官方人物在官方场合用来表达官方意愿的语言,所以在分析官方话语时不仅要考虑抽象的语言系统,而且要把重点转向实际运用的环境——语境。本研究的分析框架是从文本的词汇、句法、语用、语篇等语言表面层面到语域、语境、意识形态等政治、社会、文化深层层面。学者们对语境的定义和种类有很多阐述,其中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M.A.K. Halliday (1976)把情景语境与语言特征有机地联系起来,提出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由语场(field)、语式(mode)和语旨(tenor)组成,认为与这三者的特定值(particular value)相联系的语言特征可以构成一个语域(register)。“语域对应语篇语料不再具有语义上的对应性,而只是在语篇的题材、风格、使用场合、使用对象等方面具有某种一致性。”(苑春鸣,田海龙2001)从该意义上说,官方话语语篇便是语域或篇章类型的研究语料。英汉官方语篇所表达的具体意义不同,但在语篇的体裁方面具有一致性,如政治家的演讲、答记者问,政党的宣言、标语口号及宣传材料等,从而使得这两种语言之间的比较研究成为可能,也就是说,官方话语语篇之间存有极强的可比性。论文研究表明,中美官方话语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本研究的重点是比较两者的差异。基于文献研究成果和观察,该论文的假设是:中美官方话语的差异会在语言各个层面得到反映,尤其是在词汇、语用和语篇层面。话语的不同表达方式潜移默化地构建不同的思想观念。中美官方话语在语言层面上的差异背后反映出的是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而且,中美官方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都会使用一些不同的话语语用策略,这同样也必定深受各自不同的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中美官方话语及其策略差异必定以服务于各自的国家利益为前提;如果国家利益与价值观发生冲突时,价值观也将服从于国家利益。作者通过中美官方话语文本的比较分析力图回答以下问题:中美官方话语有哪些特征及其异同?中美官方话语在词汇、语义、语用和语篇方面表现出哪些语言差异?这些语言表面差异的背后反映出哪些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中美官方是如何运用话语策略建构观念并为其国家利益服务的?不同的话语策略是否也受各自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从中美官方话语的比较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以提高我国话语策略的有效性?本论文以中美官方话语为研究对象,研究主题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问题。论文研究的语料来源于国家政府首脑、高级官员、政府发言人或国会议员等在各类正式场合发表的讲话、声明、言论、签署的重要文件,两国政府各自或共同发表的文件、报告、公告、声明等。收集渠道包括政府文献、报刊、杂志、电台、电视、网络、专题数据库等。所有语料均为公开发表的口头和书面文字资料、公开发布的声像资料。对语料进行比较分析时,以语域对应、语篇体裁一致性为原则,如国家首脑的演讲、发言人答记者问,官方文献、白皮书、政党的宣言、标语口号及宣传材料等。可见,中美官方话语所涉及的主题非常广泛,表现形式和渠道多种多样,本论文只能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题材和体裁进行比较分析。从语言交际学的角度看,本研究限定在语言上的交流(verbal communication)之内,不包括非语言的交流(non-verbal communication)。论文结构由七章组成。论文的第一章为绪论,介绍研究背景,说明中美官方话语文化比较及话语策略研究是如何提出的,界定相关概念,阐述该研究的对象、内容及研究方法,提出研究目的和意义,最后说明该论文章节结构。第二章通过文献综述阐述本研究的理论依据。由于中美官方话语比较研究的特征决定了本研究的跨学科性质,所以作者以社会建构主义为认识论基础,以批判话语分析为方法论基础,注重比较研究和基于语料库的定量分析,将主要从建构主义的语言观、批判话语分析、比较语言学等方面综述相关的理论。第三、四、五章为本论文的主体,分别对中美官方三种主要体裁的话语进行比较分析,即最高领导人演讲话语、官方发言人话语、国家白皮书文件话语。每章比较分析的语料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适合分析的语料,根据不同体裁的文本特点侧重从词汇、语义、语用、篇章或修辞等的某些方面具体分析中美官方话语的差异,以及这些异同反映的文化特征差异。第三章选择了中美最高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作为分析语料,此语体严肃、正式、庄重、规范,基本上都是事先精心准备好的正式文本。本章节的比较分析侧重从词汇的运用、引语的运用和句法语篇等方面进行,并从语言层面的差异挖掘领导人话语如何构建各方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第四章的分析语料是官方发言人在答记者问题时的话语,对话性较强,分析重点放在语用层面,比较两国发言人在运用闪避策略、模糊限制语、委婉语等语用策略上的差异及其社会文化原因。第五章的中美官方文件话语分析选择了中美国防白皮书和人权白皮书,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的框架分析这些文本在主题词运用、分类描述以及语篇结构等方面的话语特征及其背后反映的意识形态。基于以上中美官方话语的比较分析,作者把关注点转向中国官方话语的对外宣传上,其中一个重要的关键环节是翻译问题。所以,第六章探讨官方话语翻译的有效性问题,从官方话语的特征对翻译的要求以及翻译的目的论出发阐述官方话语翻译要以翻译的有效性为最终目的,通过有关中国官方口号有效性的一项实证研究具体讨论中国官方话语对外翻译中妨碍有效性的因素,再以词汇翻译的文化内涵性为例说明文化因素在体现官方话语翻译的有效性中起着关键作用,并对提高中国官方话语对外翻译有效性的策略问题提出个人建议。第七章总结研究结论、启发及建议,提出要从关系国家形象和软实力建设的高度重视官方话语的策略研究与运用,以提高我国官方话语的主导性和影响力。最后指出论文的局限以及今后进一步进行这项研究的前景。本研究的比较分析结果基本上验证了作者的假设,证明中美官方话语无论是国家领导人和发言人的口头话语还是国家文件的书面话语,也不论是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的不同话题内容,都表现出两国官方话语的一些特征和运用差异,都反映了中美官方话语一些从语言表面差异到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深层观念的差异。官方话语具有以下主要特征:官方话语具有很强的政治目的性和意识形态性;官方话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性;官方话语具有严谨的规范性;话语策略的运用也是官方话语的显著特征。中美两国由于各自国际利益、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中美官方话语的差异揭示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官方话语构建国家身份。官方话语是一个国家身份的象征。如中国人权白皮书与美国总统的人权宣言体现了两国在国家角色、思维习惯和地位上的明显差异。美国在人权问题的表述上体现出美国历史上的“美国超越论”,是“美国梦”理想主义在外交政策上的延伸,也是美国作为“世界领导者”国家角色的体现。而中国在人权问题上的看法,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反对外国入侵的历史观,也是中国作为第三世界中负责任大国反对霸权主义国家角色的集中体现。再如,通过对中美两国国防白皮书的文本分析和话语实践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到,国防白皮书是构建国家身份、对外宣传的一条重要渠道,其政治功能在于建立、维护和改变与其他国家的权势关系,并构建自己的国家身份。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努力构建热爱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国家形象和身份,美国则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具有全球战略利益的霸权国家。第二,官方话语体现意识形态。官方话语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这是由官方话语的性质所决定的。政治即是权力(power)的反映。语言行为一旦表示权力,即成为潜在的政治行为,自然成为意识形态的工具。本研究表明,中美政治文化无论是来源还是基本要素都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双方持有许多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这些差异自然也反映在中美两国的官方话语系统中。中美两国的官方话语都非常重视对本国文化的宣传和渗透。论文比较分析了中美领导人国际演讲中互文性现象的异同,研究结果发现两国领导人演讲中的互文引述从引语内容到引语来源都存在明显不同的倾向性,旨在为不同的政治目的服务。就引文的功能和目的而言,除特殊的几次演讲外,中美两国领导人在其国际演讲中均更倾向于引述演讲者所代表国家人士(知名人士或普通百姓)的话语;在内容上,美国领导人侧重宣传“美国梦”思想,比如自由,平等,民主等等;而中国领导人的演讲中频繁引用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比如民为贵,民为本,和为贵,和而不同等等。研究表明,在政治家国际演讲中的引文已全然不是单纯的引语,引语的选择是国家领导人传播本国思想意识的一种有效工具,他们利用互文来表达其所代表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旨在向世界宣传本国的核心思想。第三、官方话语服从于国家利益。意识形态是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但意识形态的适用也是有条件、有选择的。“双重标准”、“两种话语”就是这种选择性的表现。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不一致的时候,意识形态就要服从国家利益。作者通过比较分析中美政府发言人的闪避策略的不同风格也发现,其主要原因是中美两国各自的国家利益和国际关系。中国和美国一直是朝鲜核问题的利害相关国,在朝鲜半岛上有着共同的安全利益考虑。但由于在地理位置、历史渊源上的重大差别,中美两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考虑既有重合之处,也有对立的方面。中国最关注的是保持朝鲜的稳定,不赞成美国通过武力威胁迫朝弃核的建议。所以中国政府发言人在回答记者问题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直接冲突,从而更多地采用闪避回答方式。美国在朝核问题上却是希望彻底根除朝鲜的核存在,并且希望无事生非,不惜使用武力。所以他们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也明显采取的是直接的挑战性的回答方式。总之,在国家意识形态的整个链条中,始终存在着一个核心或终极归宿点,即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既是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当然内容,也是外交政策制定、实施和修正的逻辑原点,自然反映在官方话语中。第四、官方话语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影响官方话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各国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等物质因素,而且还包括各国的政治制度、政治理念、宗教信仰以及政治文化等观念因素。在上述观念因素中,传统文化因素对官方话语的影响深厚。通过对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美国总统布什演讲的比较分析发现,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演讲在语旨的正式程度、避免直接称呼程度和可理解程度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汉语语篇以正式程度、避免直接称呼程度高、可理解程度低为特征,而英语语篇则以正式程度、避免直接称呼程度高、可理解程度低为特征。这些不同层面上的差异反映了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如在避免直接称呼上的明显差距体现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不同文化。中美两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两国的对外政策和官方话语。第五、话语策略的运用是提高官方话语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中美两方为了实现特定的交际意图,都十分注重语用策略,往往有意采用各种语用策略来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尽管在采取的策略方式上有些差异,但总体而言,本研究中的官方语言在很多情况下都表现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采用语用策略的政治修辞。官方语言常用的语用策略包括闪避回答问题、使用模糊限制语、使用模糊词语、采用隐喻、委婉语等修辞手段。中美官方话语在这些语用策略上都反映出不同程度的差异。第六、可接受性是提高官方话语翻译效能的重要条件。笔者利用在剑桥大学访学一年的机会,以中国官方口号翻译的有效性为例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研究说明,中国官方官方话语翻译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与在世界各国得到认可的程度。作者认为,官方话语翻译要考虑的特征,以能否用一种目的语读者可接受的方式有效地实现原文作者意识形态意义的传达为衡量翻译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官方话语的翻译要以其翻译的有效性为目的,掌握官方话语的文化内涵意义是提高翻译效能的重要条件,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是提高翻译效能的重要手段。当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中国面临着如何重新向世界表述自己的挑战,对外宣传的重要性也日益凸现。重视官方话语的策略运用,绝不仅仅是语言问题或礼貌问题,而且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研究我国官方话语的效果,构建恰当、得体而准确的官方话语,是一个关乎中国如何跟世界共处,中国在崛起之后如何和平应对新的世界形式的重大课题,要从关系国家形象和软实力建设的高度重视官方话语的策略运用,向世界展示一个“和平”、“发展”、“合作”、“和谐”的中国国家形象。近年来,中国在世界上的国家形象研究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加强官方话语的对外传播也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但这方面的研究仍然相对滞后,跟不上国家对外宣传总体战略发展的需要。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几条原则:一要整体谋划,顶层设计。官方话语反映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和观念态度的变化,反映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参与国际事务的姿态。官方话语的运用要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内外政策结合起来考虑。国际话语权其实是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谁拥有了国际话语权谁就能抢占国际舆论制高点,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本国利益。作为当今发展中大国,中国应掌握在国际舞台上多一些的话语权,发出更大的中国官方声音,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和理解真实的中国。我们要从整体上谋划,从顶层上设计,加强“我要说”的意识,提高“怎么说”的策略。我们需要研究话语中的身份以及相关政治行为的表象,关注话语意义缺失和理解差异问题。在定义自己身份的过程中,尤其是对一些存在争议的历史问题的阐述或是对新理念的解释等,决策者需要充分考虑自己和其他国家间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在必要时我们需要对这些意义缺失或理解差异做一些必要的补充,使相关的表象更加完整。而对于国家间的相互表象,国家首脑、外交部、涉外媒体等官方语言的表述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在领导人讲话、官方文件、官方报告的起草和发布方面是非常认真、非常严谨的,国外也是非常关注的。在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我们如何使用国际具有共识的价值观和容易理解的话语表达我们的主张和思想,有很多工作要做,有很大的空间。二要系统协调,形成机制。我国领导人讲话、官方文件、官方报告的起草和发布有很完毕的系统,但在运用于国际交往、国际宣传方面,统一协调、整合资源方面显然有很多可以改善和加强对地方。我国官方话语在对外发布、对外宣传时,怎样组织、怎样翻译、怎样反馈、怎样改进,现在有不少部门关心,但系统整合、专门研究的部门不明确,责任不清晰。如对外大众传媒上的外文翻译虽然有中外专家审核,但经常出现不同的说法或表达不准确的地方,容易引起读者的迷惑。国家对官方话语翻译的有效性缺乏跟踪调查、不断论证改进的机制,虽然近年来国家各级社科研究中加大了对国外报道与国家形象以及对外宣传研究的资助,也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对相关成果的技术转化与应用、统筹整合与深化等,显然存在需系统协调、形成机制的问题。为此,应建立专门的研究部门,把官方话语的运用作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予以加强;建立专门的协调部门,负责统筹考虑官方话语研究、使用、改进工作,负责行政、媒体、内外的协调;建立专门的信息反馈渠道,定期、定点、定对象了解国外受众对我国官方话语的认知和态度,提供系统改进建议。三要关注细节,巧用策略。在交往过程中语言策略的运用与交往的成功有很大关系,官方话语尤其如此。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意图,政治家和新闻发言人都会很注意语言策略的运用。成功的话语策略对增强政治说服力、心理感染力和情绪煽动性会起到很大作用。而不注意话语策略则会降低宣传效果,甚至产生负面的后果。本研究中的官方语言在很多情况下都表现为为达到特定目的而采用语用策略的政治修辞。官方语言常用的语用策略除了本研究讨论的闪避回答问题;使用模糊限制语;使用模糊词语;采用委婉语、隐喻以外,还常出现操纵代词,采用矛盾说法;采用修辞性问句;采用反语、同义反复等修辞手段;采用预设;使用谚语以及避免提及所指对象等。为了提高我国官方话语翻译的有效性,需要注意三个要点:把握本质、顾及全面、注意修饰。即翻译有效性的前提是准确地把握官方话语的本质,力争使官方话语的翻译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都能真实地传递我们想要表达的信息;在把握本质的前提下,考虑到译文读者所欠缺的语境知识,有时需要提供官方话语的隐含内容;为了更全面准确地传递官方话语的涵义,还应该注意目语的表达习惯和逻辑思维特点,选词要精确。这些语用策略和翻译策略都有助于提高中国官方话语的有效性、主导性和影响力。本研究研究成果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论文的部分研究内容先后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中国翻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其中《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话语分析》被《新华文摘》2009年第19期全文转载。作者多次在国内外相关研讨会上宣讲本研究的部分成果,如:德国柏林洪堡大学、俄罗斯莫斯科管理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举办的国际跨文化交际研讨会,国内会议如浙江大学和天津南开大学以及天津商学院召开的多次当代中国话语研讨会、全国跨文化交际研讨会、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等,笔者的大会发言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好评。最近清华大学为百年校庆由传媒学院召开的跨文化传播在京圆桌会议上,本研究得到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的高度关注和认可,认为笔者从官方话语传播策略的角度研究当前对外传播的问题非常符合当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和激励提倡的研究导向,很有针对性,其研究成果对决策也很有作用。并多次诚恳邀请笔者能参与该中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新形势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战略研究》(2010-2012),并担任子课题《政治话语及传播效果的案例分析》的研究,还建议将现阶段性成果以《成果要报》或《外宣研究与参考》等形式报中央有关领导和部门。这些都是笔者现正在做的本研究的延续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