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带山钩蛾(Oreta pulchripes Butler)属鳞翅目,钩蛾科,是为害法国冬青(Viburnum odoratissimum Ker Gawl. var. awabuki)的重要害虫。目前为止,国内对于该虫的生物学特性以及防治方法等尚无报道。本研究主要对黄带山钩蛾的生物学特性、发生与为害特点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在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制订了相应的综防措施,为害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室内饲养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带山钩蛾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在室内饲养条件下,黄带山钩蛾的卵期5~6d,幼虫期14~16d,蛹期5~7d,成虫寿命4~10d;各虫态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28±1.27)、(8.47±1.33)、(7.20±1.12)、(10.70±0.97)、(8.40±0.46)℃;相应的有效积温分别为(85.39±7.58)、(223.40±20.94)、(131.91±9.6)、(62.98±5.08)、(507.97±16.53)日度。根据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初步测得黄带山钩蛾在苏州一带的年发生世代数为7代左右,这与实际调查情况基本一致。寄主范围测定结果表明,该虫食性单一,仅危害法国冬青,尚未发现其他寄主。幼虫食叶量测定结果表明,全龄平均食叶量6.167g/头;通过曲线回归分析,得出黄带山钩蛾幼虫发育时间和食叶量的回归关系式为y=0.0101e1.2042x,为害虫防治指标的确定提供了有效的科学依据。采用7种农药对黄带山钩蛾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和野外防治试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48%毒死蜱、2.5%溴氰菊酯、1%甲氨基阿维菌素、20%氯虫苯甲酰胺、Bt和20%虫酰肼等6种农药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药后3d的校正死亡率均在96%以上;野外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除敌敌畏之外,上述6种农药投药后7d的校正防效均在96%以上,可用以进行黄带山钩蛾的防治工作。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并克隆了黄带山钩蛾的线粒体基因组部分序列,包含7个蛋白编码基因(PCGs)和10个tRNA基因。其中,trnS1(AGN)DHU臂仅仅由一个环组成,缺少完整的臂,其它均具有标准的三叶草结构。基于线粒体基因组COII、COIII序列,构建了鳞翅目昆虫系统进化树,并对tRNA进行同源性分析,对黄带山钩蛾的分子系统发育学分类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