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使用二陈泻心方的两种将息法对代谢综合征(MS)之胃肠湿热证的临床疗效的影响,以便为治疗MS提供更有效、更安全、更方便的方法。
方法:将80例符合中医胃肠湿热证的MS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予生活干预和二陈泻心方的免煎颗粒剂口服;A组则使用将息法A(即:分别于晚18、22点,开水冲服二陈泻心方之免煎剂1/2剂;普食,并禁食晚餐,即仅进食早、午餐,进食总热量控制在原来的60-70%。)治疗;B组使用将息法B(即:分别于早晚开水冲服二陈泻心方之免煎剂1/2剂;普食,并控制三餐为原每三餐的60-70%,总热量摄入也控制在原来的60-70%)。两组疗程均为8周。分别观察两组治疗过程的中医症状积分、体征、检查指标、中西医疗效及安全性指标。
结果:终获完成病例75例,A组38例(脱落2例),B组37例(脱落3例)。1.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职业、身高经统计学检验,P>0.05,两组无明显差异。2.中医症状及疗效:A组的中医症状总积分在2周、4周、8周均较B组小,经统计学分析,P<0.05;其中,两组8周时消谷善饥、大便秘结、舌红等症状的P<0.05,A组效果显著。A组有效率为97.3%,B组为100%,P>0.05,无明显差异。3.主要指标及治愈率:两组治疗前后及8周时的腰围,治疗前后血压(BP)及8周时舒张压,治疗前后及8周时的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治疗前后及4周、8周时的空腹血糖(FBG),均经统计学分析,P<0.05,均具有统计学差异,A组疗效更显著。A组治愈率为60.5%,A组为35.1%,P<0.05,A组治愈率更高。4.相关指标:两组治疗前后及8周时的体重,治疗前后的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HOMA-IR)及8周时的HOMA-IR,治疗前后及4周、8周时的睡前血糖(BBG),治疗前后的BMI及腹腔内脏脂肪量,经统计学分析,P<0.05,A组均改善的更明显。5.夜间饥饿感自觉程度:A组的治疗前后及2周、4周、8周时的夜间饥饿感自觉程度均较B组小,经统计学分析,P<0.05。6.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两组的三大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心电图均无明显变化,两组治疗前后的基础代谢率则经统计学分析,P值<0.05,但两组治疗后其值均大于-15%;FBG、BBG均大于4.0mmol/L。7.方案评价:A组方案评价总积分较B组方案值高,P<0.05;A组方案在方法实施难易度、效果满意程度值均较B组方案高,P<0.05,有统计学差异;两方案的生活节奏配适度值,P>0.05,无明显差别。
结论:1.两组方案均是有效、安全、简便且可降低饥饿感程度的治疗MS之胃肠湿热证方法,但A组方案的效果更佳、见效更快、降低饥饿感作用更强,且更令人容易接受和满意的方法。2.两组方案可能是通过改善IR、调节肠道菌群、抑制食欲、减少腹部脂肪面积、调节脂肪细胞因子分泌等方面来治疗MS的。3.A组方案在改善消谷善饥、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肢体困重及大便粘滞等症状时效果更明显,这可能与二陈泻心方的将息法A有更强的增加二陈泻心方的清降胃火、导滞降浊之功有关。
方法:将80例符合中医胃肠湿热证的MS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予生活干预和二陈泻心方的免煎颗粒剂口服;A组则使用将息法A(即:分别于晚18、22点,开水冲服二陈泻心方之免煎剂1/2剂;普食,并禁食晚餐,即仅进食早、午餐,进食总热量控制在原来的60-70%。)治疗;B组使用将息法B(即:分别于早晚开水冲服二陈泻心方之免煎剂1/2剂;普食,并控制三餐为原每三餐的60-70%,总热量摄入也控制在原来的60-70%)。两组疗程均为8周。分别观察两组治疗过程的中医症状积分、体征、检查指标、中西医疗效及安全性指标。
结果:终获完成病例75例,A组38例(脱落2例),B组37例(脱落3例)。1.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职业、身高经统计学检验,P>0.05,两组无明显差异。2.中医症状及疗效:A组的中医症状总积分在2周、4周、8周均较B组小,经统计学分析,P<0.05;其中,两组8周时消谷善饥、大便秘结、舌红等症状的P<0.05,A组效果显著。A组有效率为97.3%,B组为100%,P>0.05,无明显差异。3.主要指标及治愈率:两组治疗前后及8周时的腰围,治疗前后血压(BP)及8周时舒张压,治疗前后及8周时的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治疗前后及4周、8周时的空腹血糖(FBG),均经统计学分析,P<0.05,均具有统计学差异,A组疗效更显著。A组治愈率为60.5%,A组为35.1%,P<0.05,A组治愈率更高。4.相关指标:两组治疗前后及8周时的体重,治疗前后的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HOMA-IR)及8周时的HOMA-IR,治疗前后及4周、8周时的睡前血糖(BBG),治疗前后的BMI及腹腔内脏脂肪量,经统计学分析,P<0.05,A组均改善的更明显。5.夜间饥饿感自觉程度:A组的治疗前后及2周、4周、8周时的夜间饥饿感自觉程度均较B组小,经统计学分析,P<0.05。6.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两组的三大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心电图均无明显变化,两组治疗前后的基础代谢率则经统计学分析,P值<0.05,但两组治疗后其值均大于-15%;FBG、BBG均大于4.0mmol/L。7.方案评价:A组方案评价总积分较B组方案值高,P<0.05;A组方案在方法实施难易度、效果满意程度值均较B组方案高,P<0.05,有统计学差异;两方案的生活节奏配适度值,P>0.05,无明显差别。
结论:1.两组方案均是有效、安全、简便且可降低饥饿感程度的治疗MS之胃肠湿热证方法,但A组方案的效果更佳、见效更快、降低饥饿感作用更强,且更令人容易接受和满意的方法。2.两组方案可能是通过改善IR、调节肠道菌群、抑制食欲、减少腹部脂肪面积、调节脂肪细胞因子分泌等方面来治疗MS的。3.A组方案在改善消谷善饥、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肢体困重及大便粘滞等症状时效果更明显,这可能与二陈泻心方的将息法A有更强的增加二陈泻心方的清降胃火、导滞降浊之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