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革命”之名肆虐十年之久的“文革”,是反思二十世纪中国史时绕不过去的一个关键点。作家韩少功从改革开放伊始,直到当下,三十余年间未曾中断对“文革”及相关问题的反思。尤其在资本主义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中国社会的“后革命氛围”日益凸显,而韩少功对“文革”的反思和阐述也更具系统性。本文主要以韩少功的一些小说和散文随笔作品为依托,论述他在这种“后革命”语境下的“文革”反思。本篇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首先说明本文所研究问题的缘起,并对“后革命”、“革命”等相关概念作出具体阐释,继而说明主要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并综述研究现状。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探究韩少功在新时期持续反思“文革”之原因。首先论述“文革”作为韩少功唯一经历过的一场“革命”,使得革命乌托邦破灭,且因其正义性的缺席而绝非任何意义上的真正革命,最终沦为“生活世界”里的悲喜剧。其次论述作为“历史”的“文革”在“后革命”时期的众说纷纭,或被演绎成说给西方人的“中国故事”,或沦为历史局外人的红色追忆,或受到各种后现代式的涂抹。刻骨铭心的“革命”经历和对历史乱象的由衷不满,成为韩少功不断反思“文革”的原动力。第二章主要陈述韩少功“文革”反思的具体表现和变化。首先必须肯定“文革”是作为剪除生命、毁灭伦常、扭曲人性的悲剧呈现在韩少功的作品中的。其次说明韩少功的“文革”反思是逐步深化的,即“文革”作为起初的控诉对象,渐成他创作中的“人”之背景,最后作为一代人的生命记忆永存。第三章主要论述韩少功“文革”反思的异质之处与争议所在。第一是关于“忏悔”问题的争论,并且涉及到对红卫兵的具体评价。韩少功认为需要对那个年代的所作所为进行反省但表示“我不忏悔”,且要求将红卫兵作为“人”来看待。第二是“青春无悔”的悖论。当年的“革命之子”和“革命弃儿”,虽两种人生却一样扭曲,而“悔”与“无悔”的交织更是知青一代的大纠结。第三点则是关于《革命后记》的是非和韩少功对革命思想之当代价值的肯定。韩少功质疑资本主义神话,并对“后革命氛围”下的历史态度和价值选择有所警惕。结语部分是对正文的总结,肯定了韩少功“文革”反思的贡献和意义。本文写的是韩少功在“后革命”语境中的“文革”反思,这种持续深入的反思表现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历史担当和家国情怀,为我们认识“文革”、反思历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使得我们设计未来蓝图时多了一份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