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肝实质细胞脂肪性变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症,与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改革开放加快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同时,人们的饮食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这样的改变加速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到目前为止,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已经成为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之一。目前普遍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病程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及脂肪性肝纤维化,最后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为了有效防治非酒精脂肪肝病的发生,目前对其的研究很多,但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国内外治疗该病亦无十分理想的药物,因此,通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来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中药制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以为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课题。目的:本课题针对近年来胰岛素抵抗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病中的作用,通过实验研究观察柴苓调肝颗粒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肝组织SOCS-3及SREBP-1c基因表达的影响,旨在探讨柴苓调肝颗粒治疗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疗效、研究其治疗该病的作用机理。方法:将80只雄性Wistar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从中随机选取71只进行高脂饲料喂养10周后,从中随机抽取8只,通过肝脏病理学检测以确定是否造模成功,确定造模成功后,将剩余的63只模型大鼠随机抽取9只作为一组,共分为7组,分别为模型对照组,饮食控制组,甘乐对照组,三七脂肝丸对照组,柴苓调肝颗粒高、中、低剂量组,未造模的9只大鼠为正常组。给药完成后,对比实验大鼠治疗前后的一般状态;测量血清ALT,AST,TC, TG, FPG, FINS;计算HOMO-IR;观察实验大鼠治疗后的肝脏病理学改变;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观察大鼠肝脏SOCS-3及SREBP-1c mRNA的基因表达。结果:柴苓调肝颗粒可以降低实验大鼠体重和肝重指数;降低血清ALT,AST,TC, TG,FPG,FINS的含量;降低SOCS-3mRNA、SREBP-1cmRNA的基因表达;使实验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减轻并且趋于正常。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和胰岛素抵抗不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疾病,他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相关因子互相联系,柴苓调肝颗粒通过调节SOCS-3和SREBP-1c的基因表达,产生减轻实验大鼠体重,降低肝重指数;有效降低血清ALT,AST,TC, TG,FPG,FINS的效果;使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逐渐恢复正常的作用。由此可见,柴苓调肝颗粒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