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正常人内囊纤维磁共振弥散张量参数随年龄的相关性改变,以及探讨其在左右两侧、不同部位之间、不同性别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性,以了解内囊白质纤维的生长发育及老化的自然规律。方法利用西门子3.0T磁共振共采集217名无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及常规磁共振未见异常的正常人行脑部常规MRI和DTI序列扫描。其中右利手207例(男104例,女103例)按照年龄段分为10组:≤1岁为第1组(16名,男9例,女7例),2岁~3岁为第2组(15名,男8例,女7例),4岁~6岁为第3组(21名,男11例,女10例),7岁~12岁为第4组(22名,男11例,女11例),13岁~18岁为第5组(19名,男11例,女8例),19岁~29岁为第6组(25名,男12例,女13例),30岁~39岁为第7组(21名,男8例,女13例),40岁~49岁为第8组(25名,男12例,女13例),50岁~59岁为第9组(22名,男12例,女10例),60岁~80岁为第10组(21名,男10例,女11例);10例健康左利手志愿者(男5例,女5例,22岁~55岁)。对DTI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测量双侧内囊相同感兴趣区的ADC值、FA值,利用后处理工具对纤维束进行追踪,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健康右利手内囊各区白质ADC值在18岁前随年龄增长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与年龄呈负相关,18岁以后先上升后下降,变化不尽相同;FA值在18岁前随年龄增长不同程度的升高,与年龄呈正相关,18岁后随年龄增长存在缓慢下降趋势,与年龄呈负相关;纤维束密度变化趋势基本与FA值相似。②内囊各区白质纤维FA值、ADC值及纤维束密度在左右侧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在男女性别之间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③投射纤维在内囊各区的FA值、纤维束密度值的顺序为内囊后肢>内囊膝部>内囊前肢(P<0.05)。结论(1)弥散张量成像可以反映内囊白质纤维束细微的结构,可用于评价脑内囊白质纤维发育情况。(2)健康成年人内囊白质投射纤维不同部位之间的DTI参数值有差异。(3)本研究所获得的正常人脑组织ADC值、FA值及纤维束密度可作为以后进一步研究的参考。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初步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白质纤维束的DTI参数值变化。方法14例中老年单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经康复治疗后复查8例,患者于发病72h内及8周后行西门子3.0T磁共振常MRI及DTI序列扫描,分别测量梗死灶和对侧相应正常脑组织的ADC值、FA值。应用配对t检验统计分别分析梗死灶侧与健侧相应脑组织的ADC值、FA值的差异及梗死灶治疗前后ADC值、FA值的差异。治疗前后病灶区域rFA值及rADC值与NIHSS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入院前各患者梗死灶侧的ADC值、FA值均较对侧相应脑组织ADC值、FA值减低,具有统计学意义(ADCt=-2.849,P<0.05;FAt=-10.285,P<0.05)。②康复治疗8周后梗死灶侧的ADC值、FA值均比入院治疗前时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ADCt=6.206,P<0.05;FAt=3.788,P<0.05)。③治疗前后rFA值、rADC值与NIHSS评分相关性分析比较,治疗前后梗死灶rFA值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能显示脑梗死区白质纤维束的方向与各向异性的改变程度,同时也可对患者的康复治疗预后情况提供影像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