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20世纪20年代语义学在西方重获生机时,英国当时著名的文学批评家艾.阿.瑞恰慈将心理学和语义学应用到文学研究中,成为新批评派的先驱之一,尽管当时这一流派还未被赋予“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的名称。之后艾.阿.瑞恰慈、威廉.燕卜荪师徒二人相继来华,为中国带来语义学(最开始被称作“意义学”),也使得这一语言学的一支被当时开拓求新的中国学者借鉴,用来解释和批评中国文学,朱自清就是其中一位。朱自清最先接触到了瑞恰慈、燕卜荪等人的作品,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将语义学应用到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以及教学研究中,而古典文学无疑是他用力最深、成果也最丰硕的一项,朱自清将他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奉献在古典文学的研究中,他向之学习的瑞恰慈也在1979年6月的青岛讲堂倒下再也没有醒来。新批评虽已不是当下最时兴的流派,但它并未过时,它既与中国学术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又在世界文学理论流派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各式各样文化迎面扑来的当代社会,国人传统文化根基不牢、内心世界愈加空虚和迷茫,因此向传统文化寻求心灵归宿、从古典诗词中寻找文化之源,涵养性情和思想,变得尤为重要。如何理解诗歌、欣赏诗歌、学习诗歌成为一个重要课题,而朱自清早在几十年前就为我们探索到了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将梳理朱自清对瑞恰慈、燕卜荪语义学的接受过程,以及他如何在中国传统训诂、考据、感想式点评的基础上,将语义学应用到古典文学研究中,对诗歌文本进行细读,分析诗的多义性,从而理解诗人的意思、感情、用意、口气,欣赏诗本身的艺术价值。另外论文还介绍了朱自清关于诗歌吟诵和写作的方法,并对他的旧体诗进行了举例分析。论文的正文部分分为“语义学在中国的传播”、“朱自清的文本细读”、“诗多义举例”、“比兴和比喻”、“朱自清论古典诗词学习”五部分,力求对朱自清的语义学接受及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进行完整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