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戈尔丁被公认为战后最具影响力的英国作家之一,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之一。《黑暗昭昭》是戈尔丁经过长逾10年的休眠期后,于1979年发表的一部重要的小说,其成就与发声之作《蝇王》旗鼓相当。本论文立足现有研究基础,用空间理论、精神分析、文本细读等方法,研究《黑暗昭昭》的空间书写,探索戈尔丁与《黑暗昭昭》空间书写的渊源、空间焦虑的书写表征、空间形式的书写策略以及空间书写的价值取向,以期使读者在独特的空间视阈中全面理解《黑暗昭昭》的创作背景、文本结构以及文本的存在价值和社会意义。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框架,并阐释空间、空间焦虑等核心概念。第一章探讨戈尔丁的空间书写渊源。从宏观角度看,英国文学中的空间书写传统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从微观角度看,戈尔丁生平中特定场所的恶性体验为他的创作传输了情绪动机。第二章论述戈尔丁《黑暗昭昭》中人物与空间之间的疏离形态,通过物理空间的可表象性和心理空间的不可表象性,与小说人物焦灼的生存状态的对应,进而阐明空间焦虑不仅长久以来盘根在戈尔丁的内心,也投射到了其所创作的边缘化人物身上。第三章聚焦《黑暗昭昭》文本内外空间形式的书写策略,通过勾勒文中串联的空间意象以及文本的双重叙事结构,体现戈尔丁利用空间意象的象征性以及文本结构的空间性,延展了读者的空间感知。第四章探寻《黑暗昭昭》中空间书写的价值指向,论证戈尔丁将人物置于现代社会以期展现个体与空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勾勒的是现代人的焦虑困境。他期许将读者引向更宽广的思考空间,进行宗教式的自我反省与自我赎罪。结语部分将从整体上升华戈尔丁的空间书写意义,重申本文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