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引发的老年护理问题已经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难题。中国是唯一的老年人数目过亿的国家,仅农村地区的60岁以上老年人数就已经过亿,且存在着巨大的护理需求。为此,国内诸多学者强调应尽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但大部分学者对农村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极少,且主要停留在其理论分析与必要性分析上,缺乏财务方面的定量分析。本文在分析农村失能老人护理需求现状的基础上,讨论政府应扮演的角色与应承担的责任,为政府财政补贴农村长期护理保险提供数据支持,同时论证其财务的可行性。本文首先比较了德国与日本两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内容与财政责任,结合中国农村当前人口老龄化严重、失能率颇高、经济来源集中以及社会保障不足的实际情况,认为中国农村长期护理保险应定性为社会性保险,实行现收现付制的筹资模式,且政府应该承担其相应的财政责任。其次,通过设计宏观仿真需求模型,利用2011年我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中农村失能老人数据与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PADIS)对人口预测的结果估算出2015-2045年中国农村长期护理保险的总需求。最后,建立宏观仿真供给模型,依据"以支定收"原则,在0%、30%与50%三种不同的财政补贴下,分别测算出2015-2045年农村长期护理保险的年人均保费以及财政支持力度情况。本文计算模型中设定16-64岁农村居民与40-64岁农村居民两种缴费人群。根据估算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2015-2045年中国农村长期护理保险总需求呈现出增长趋势。②政府的财政补贴政策不仅应充分考虑城乡差距,也需要针对不同的收入水平采取相应的补贴水平,避免部分农村居民的经济压力。③政府的财政补贴与农民年人均保费虽然一直呈现递增趋势,但财政补贴占总财政收入的比值与年人均保费占农民保费上限比值,除了在小范围内波动外,均呈现下降趋势,且政府与个人均可以承受。依据测算结果,文章最后对中国农村开办长期护理保险提出一些参考性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