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跨国公司在国际间的直接投资已经屡见不鲜,2014年的21世纪经济报道曾言:中国不久即将实现资本输出阶段。然而,中国的各个省市的投资状况却参差不齐,以东西部的浙江和西藏为例,2013年西藏实际利用外商投资仅1亿美元,浙江已达141.6亿美元,是西藏的数百倍,西藏对外直接投资仅22万美元浙江却为25.5亿美元。沿海地区的国际投资也具有不同的情况,广东省对外直接投资达到59亿美元,其中仅深圳市就达3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投资也达249.5亿美元,近浙江的1.76倍。本文为从理论角度解释这种投资状况的差异引入了邓宁的投资发展路径(IDP)理论,用投资发展阶段来直观描述省际间的跨国投资差异。而IDP理论多适用于解释发达国家的投资状况,是否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各地区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因此,本文运用实证模型检验了IDP理论在中国各省及直辖市的适用性,并且对学者间存在争议的研究方法做了对比实验,提出五次方模型更适用于中国各地区研究的观点。其次,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J曲线模型与邓宁在阐述IDP理论时所运用的散点图分析法,从2004年-2013年的时间序列上连续地对各省所处的发展阶段历程进行分析。直观、动态地展现了中国省际投资发展阶段差异的演变过程。此后,本文借助研究国际投资的影响因素来对IDP理论模型进行拓展,从而找到推动各地区投资发展阶段的办法。为此,本文研究了与国际投资相关的理论,结合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寻找出五个对IDP模型进行拓展的因子。通过研究发现,知识技术水平、人口素质、政府的资源配置能力和地区企业的国有化程度会对地区的国际投资产生显著影响,运输设施水平只产生部分影响。最后,本文为各地区促进自身的投资发展提出了政策性的建议,认为各省及直辖市应当在(1)鼓励知识技术研发,促进创新能力;(2)均衡各地交通基础设施水平,防止超负荷运输;(3)提高人口素质,加大科教投入;(4)灵活运用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国有化程度这四个方面根据各自的特性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不能盲目追随经济发达、投资能力强的地区政策,最终实现在全国整体投资发展阶段提升的同时,降低区域间的投资发展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