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入不平等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分层研究中的热门话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历着市场转型这一最为重要的社会变迁,在经济实现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收入差距日益拉大,而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是导致收入不平等的根本原因。本研究从行业这一重要的收入不平等的结构性因素出发,以市场转型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结构主义的“分割”逻辑为基点,将行业收入不平等问题置于市场转型的背景中进行考察,旨在论说中国市场转型期行业的分割性结构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及其形成机制。由于当前针对行业分割的系统研究还比较少见,更没有对行业分割作出过明确的界定及分类,因此,本研究首先对行业分割进行了界定,并且根据行业分割的作用场域和机制的不同,将行业分割分为三类,即行业的体制性分割、行业的区域分割和行业的主、次劳动力市场分割,在此基础上对行业分割的不同分类及收入不平等问题分别进行了深入探讨。本研究在市场转型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行业分割与收入不平等的八个相关假设,并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的相关数据和《中国统计年鉴》各年行业相关数据,通过计算行业收入不平等的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并运用一般线性回归模型、逻辑斯蒂回归模型、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工具对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1)我国行业收入差距迅速扩大,从2003年至2009年,行业间的基尼系数从0.116持续扩大到0.137。行业间的区域收入差异显著,行业职工平均工资东部最高、西部其次、中部最低。(2)行业中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收入差距已不再显著,但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收入不平等十分突出,行业收入两极分化严重。制度性的路径依赖是造成行业体制性分割的重要因素。(3)行业主、次劳动力市场分化明显,行业主要劳动力市场相对于行业次要劳动力市场具有高工资、高奖金、高福利、高工作稳定性特点。由此可见,不同行业间存在显著的分割效应,我国行业间确实存在主、次劳动力市场的区隔。这一点支持并检验了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4)就行业主、次劳动力市场中的职业阶层收入差异来看,并未表现出职业阶层越高收入越高的状况,这一点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中的内部雇佣模式并不完全一致。行业主、次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晋升机制、工作环境差异以及现职年资对工资收入的回报差异的研究结果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相吻合,即行业主要劳动力市场在工资晋升、职位晋升以及工作条件改善和社会经济地位提升方面都优于次要劳动力市场。行业主要劳动力市场具有高于次要劳动力市场的人力资本(教育、技术职称)回报,但政治资本(党员身份的收入回报)在行业主、次劳动力市场却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5)不同行业在收入合理性判断上具有“两极分裂”的特点,即在不同行业中认为收入“合理”的比例与认为收入“不合理”的比例相当。分析表明,行业和收入对收入合理性的判断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收入水平的高低对收入合理性的判断的影响更为显著。研究结果揭示出,不同行业劳动者对收入合理性判断的差异并非来自行业间的比较,而是来自行业内的“局部比较”,换句话说,劳动者对自身收入合理性、公平性的判断来自于与己相关的群体的局部比较产生的相对剥夺感,因此,不同行业劳动者对自身收入合理性判断也是来自于与同行的收入比较产生的,与同行比较收入高的劳动者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收入是合理的、公平的,而相反则认为是不合理、不公平的。(6)行业从业者对收入不平等的认知表现出市场转型期的“双重特性”,即在市场机制与非市场机制的交织作用下,人们对收入不平等的归因认知也表现出内部归因和外在归因交互并存的特点。一方面,在市场化分配逻辑的影响和渗透下,人们越来越接受和认同以教育为核心的人力资本因素在收入分配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人们也普遍认同国家政策等制度安排对收入不平等产生着重大作用和影响。概而言之,目前我国的行业收入不平等仍在人们“容忍度”的范围内,尽管当前一些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引起了社会的反感,但并未动摇人们对总体行业分配的公平性认知。本研究对行业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割结构与收入不平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延续和拓展了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理论,并在这一理论框架下丰富了劳动力市场分割研究的中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