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和繁荣时期,而“作家论”是三十年代文学批评的主要形态之一。与二十年代相比,“作家论”批评在三十年代相对集中,并形成了一股“作家论”批评热潮。本文主要以整体的、宏观的视角,来考察30年代“作家论”批评热产生的原因及其地位和影响等。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剖析:一、20世纪30年代“作家论”批评热的概况。30年代“作家论”批评热现象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与其他时期相比,“作家论”在数量上的迅速增多,在质量上也得到充分提高,并且不乏典范之作。二、分析30年代“作家论”批评热所形成的主客观原因。首先,结合社会时代的发展状况来分析这一现象所形成的客观原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从批评对象来看,文学创作的繁荣促进了文学批评的发展;就批评主体而言,知识分子的职业分类,又导致了文学家的分工,并产生了一批如教授、编辑等职业批评家;根据接受对象来看,现代教育的发展,导致读者增多,受众的需要也是其产生的原因之一;从传播媒介方面来看,报刊业、出版业的迅猛发展,是“作家论”批评热形成的又一客观原因。其次,就置身文学运动中的批评家个体而言,主观原因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置身左翼运动中,批评家的自我言说和自我证明;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批评家们产生了总结新文学史的欲望,“作家论”适应了这一需要;职业批评家们自觉的批评意识也是“作家论”批评热得以产生的主观原因。三、30年代“作家论”批评热现象在文学批评史上的意义和影响。30年代的“作家论”批评热,实质上是在特定的政治历史条件下,持不同文学价值观的批评家们的一种多元对话。就文学批评本身而言,30年代的“作家论”批评热体现了文学批评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文学理论批评的建设来看,体现了文学理论批评家们,在创作主体方面的批评实践。从批评方法来看,30年代“作家论”为文学批评注入历史的视野和系统的、宏观的批评方法。从批评体式来看,30年代的“作家论”批评热,使“作家论”作为一种批评文体渐趋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