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心脏再同步化治疗Ⅰ类适应证的患者术后无应答的潜在危险因素,筛选更适合CRT(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患者,使接受CRT治疗的患者获益更多,同时也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 方法:连续收集2010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因HF(Heart Failure,心力衰竭)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CRT(CRT-P/CRT-D)治疗的患者共89例,其中合并AF(Atrial fibrillation,心房颤动)患者28例,非左束支阻滞且QRS波群时限<120ms有5例,LVEF>35%有6例,去除以上共39例患者,余下50例患者术前术后资料完整,且随访至少6个月,均符合201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慢性心力衰竭指南CRT(CRT-P/CRT-D)的Ⅰ类适应证,纳入研究。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BMI(Body Mass Index,身体质量指数)、术前术后QRS波群时限、术前术后LVEF、LAD(Left Atrium Diameter,左房直径)、术前、术后LVEDD(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左室舒张末期直径)淋巴细胞百分比、Hb(Hemoglobin,血红蛋白)、心衰时间、PR间期、BNP(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SCr(Serum Creatinine,血肌酐)、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LR(Platelet Lymphocyte Ratio,血小板淋巴细胞比)、NLR(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RDW(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红细胞分布宽度)、MI(Myocardial Infarction,心肌梗死)、HTN(hypertension,高血压)DM(Diabetes Mellitus,糖尿病)、扩心病、TLBBB(Tru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真性左束支阻滞)、MR(Mitral Regurgitation,二尖瓣返流)、左右室间电极距离(包括左前斜45°、右前斜30°及正位三个不同体位)、左右室电极位置。所有患者至少随访6个月,并在术后6个月进行标准心脏超声检查及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的评估。术后6个月LVEF较术前提高≥15%且NYHA分级改善≥1级视为应答。未同时符合上述两项标准则为无应答。回顾性分析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并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纳入的共50例患者其中男性19例(51.4%),有扩心病34例(91.9%),合并真性左束支阻滞17例(40.5%),左室电极位置位于心尖部5例(10%)。CRT应答37例,应答率74%,37例应答者中有9例心功能恢复正常,均合并真性左束支阻滞。17例真性左束支阻滞患者,其中2例CRT术后无应答。5例左室电极位于心尖部患者CRT术后均无应答。应答组与无应答组比较,年龄、性别、身高、体重、BMI、术前LVEF、LAD、术前、术后LVEDD、淋巴细胞百分比、Hb、心衰时间、PR间期、BNP、SCr、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LR、NLR、RDW、MI、HTN、DM、扩心病、TLBBB、MR≥中度均无统计学差异。扩心病者术后LVEDD改善较非扩心病者更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真性LBBB患者LVEF、LVEDD的改善均较非LBBB患者显著,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1.术前术后QRS波群时限、LAO45°左右室电极距离差是影响CRT应答的独立危险因素,QRS波群时限差及LAO45°左右室电极越小,CRT无应答率越高。 2.真性LBBB是CRT术后心功能恢复正常的强烈预测因素 3.左室电极位置位于心尖部可能是CRT无应答的预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