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在体育运动实践中,运动员和练习者越来越多地使用冷水浴来缓解运动后的疲劳,加速生理功能和运动能力恢复。以往研究采用的多种不同水温和时间组合的冷水浴方案均能够产生一定的恢复效果,但有助于短期内恢复的适宜冷水浴方案仍然难以确定,尚需在对不同冷水浴方案中水温与时间组合加以控制的条件下寻求其相对较佳的恢复效应。恢复的效果是针对不同运动类型的需求而言的,而以往研究中选用的运动项目比较单一,代表性较低。本研究选择3种不同水温与时间组合的冷水浴方案作为耐力型运动和速度型运动后恢复手段,探讨其对生理功能和运动能力的短期恢复效应。目的:本研究将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比较不同水温与时间组合的冷水浴方案与被动恢复对一次性耐力型运动和速度型运动后生理机能及短时间内再次运动能力的恢复效果,探索其机制,为冷水浴的实际运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整理已有文献资料,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实验研究。本研究招募非体育专业大学生24名,随机将受试者平均分为两组,每组各12人,每位受试者需参与4次实验。一组受试者采用耐力型运动,运动方案为功率自行车递增负荷测试,起始功率50w,每3min递增50w,转数维持在55-65RPM之间,直至受试者无法维持规定转数即运动结束。另一组受试者采用速度型运动,运动方案为Wingate测试,受试者需全力骑行30s,阻力选择0.075kg/kg·BW。实验前对每位受试者进行基础信息采集,包括年龄,身高,体重,体脂百分比以及身体质量指数。正式实验中,受试者到达实验室后安静休息15min,随后对心率、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血流灌注指数、核心体温和体表温度进行基础值采集。基础值采集完毕进行第一次运动,运动结束即刻采集心率、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核心体温和体表温度,耐力型运动后记录运动时长,速度型运动后记录峰值功率和平均功率。运动结束后恢复1h,恢复过程中每次实验受试者采用1种恢复方案,恢复方案分别为被动恢复和3种冷水浴方案,即CON(PAS),C1(15℃,15min),C2(10℃,10min)和C3(10℃,15min)。恢复过程中第5,10,15,60min采集心率、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血流灌注指数、核心体温和体表温度;恢复阶段15-45min进行Omegawave身体机能测试,记录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调节机制活性。恢复结束后再重复一次运动方案,运动结束后采集心率、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核心体温和体表温度。结果:耐力型运动方案:恢复阶段第5min,C2组血流灌注指数为11.38±6.03,显著高于CON组4.88±2.45(P<0.05),C3组血流灌注指数为14.14±2.84,显著高于C1组9.25±3.40(P<0.05)和CON组4.88±2.45(P<0.01)。恢复阶段第10min,CON组体表温度为33.84±0.67℃,显著低于C1组34.97±0.94℃(P<0.05)。恢复阶段第15min,CON组体表温度为33.55±0.79℃,显著低于C1组35.05±0.70℃(P<0.05)和C2组35.32±0.40℃、C3组35.27±0.91℃(P<0.01)。恢复阶段第60min,C2组心输出量为7.20±1.27l,显著高于C1组5.55±0.85l(P<0.05);C2组血流灌注指数为4.30±0.40,显著高于C3组1.17±0.49(P<0.05);CON组体表温度为33.50±1.10℃,显著低于C3组34.57±0.60℃(P<0.05)。C2组迷走神经调节机制活性为0.41±0.07,显著高于CON组0.19±0.05、C1组0.19±0.08和C3组0.20±0.09(P<0.01)。C2组交感神经调节机制活性为24.83±14.50,显著低于CON组56.14±19.14(P<0.01)、C1组55.42±13.67(P<0.01)和C3组43.16±27.72(P<0.05)。CON组第二次运动时长为619.71±87.77s,显著少于C1组646.57±104.92s(P<0.05)。速度型运动方案:在恢复阶段第10min,C2组血流灌注指数为8.01±2.08,显著高于CON组4.18±1.68和C1组4.05±1.96(P<0.05)。在恢复阶段第15min,CON组心输出量为6.66±0.63l,显著低于C3组8.08±0.91l(P<0.05);C2组血流灌注指数为5.07±1.91,显著高于C1组3.08±1.63(P<0.05)。CON组第二次运动峰值功率为827.47±93.79w,显著高于C1组773.51±43.78w、C2组765.88±69.01w和C3组777.08±58.94w(P<0.05)。其余指标4组之间各个时间点未发现显著性差异。结论:1、不同时间、温度组合的冷水浴对于运动后缓解疲劳的效果有所不同,尤其对于不同类型的运动,更应选择适当的冷水浴方案。2、耐力型运动后采用温度较高、时间较长的冷水浴方案,有利于运动能力的恢复;而温度较低、时间较短的冷水浴方案则更有利于运动后生理和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应根据不同需求选择对应的温度与时间组合。3、冷水浴对于短时间内第二次速度型运动峰值功率有抑制作用,且温度越低抑制越明显,在运动前与两次运动间歇期不宜采用冷水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