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症相关血管损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tao2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临床部分:周围血管功能障碍导致组织低灌注在感染性休克器官衰竭的病理生理学中起重要作用。多普勒鼻烟窝桡动脉阻力指数(SBRI)可用于评估周围血管系统的状态。我们探讨了 SBRI是否与动脉血乳酸水平、外周组织灌注(PI)相关,以及其在预测脓毒症患者乳酸清除率的能力。基础试验: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 2,UCP2)在维持细胞线粒体形态和功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提示UCP2可能在脓毒症血管损伤时有保护作用,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基础研究拟基于离体和在体试验,在细胞层面上探讨UCP2在脓毒症相关血管平滑肌损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临床部分:我们在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ICU)进行了前瞻性观察性研究。从2019年7月到2019年12月,所有入住ICU的感染性休克成年患者均被纳入。同时选取20例稳定的术后进行重症监护的非脓毒症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入ICU后同时测量相应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PI、动脉血乳酸等,并计算入ICU后第一个6小时乳酸清除率。利用床旁超声测量SBRI、速度时间积分(VTI)和左室流出道面积,根据公式计算心指数(CI)和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分别比较SBRI与PI、动脉血乳酸之间的相关性。根据6小时乳酸清除率,将脓毒性休克患者分为6h乳酸清除率≥20%组和6h乳酸清除率<20%组。比较SBRI和PI在预测6h乳酸清除率方面的能力。细胞实验:建立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HA-VSMC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系)损伤模型。细胞实验中,分别应用UCP2过表达质粒和UCP2敲低siRNA转染VSMC增加和抑制UCP2表达。实验分为六组:空白载体(vector)组,vector+LPS 组,UCP2+LPS 组;siControl组,siControl+LPS组,UCP2 siRNA+LPS组。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检测线粒体分裂相关分子Drp1、融合相关分子Mfn2、Opa1 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Drp1蛋白水平,评估血管平滑肌细胞线粒体分裂融合状态。分别测定血管平滑肌细胞及线粒体损伤标志物:VSMC细胞凋亡情况(TUMEL染色),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mtDNA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ATP 生成。动物实验:选取C57BL/6C品系的野生型小鼠,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建立脓毒症模型。内眦静脉注射京尼平(genipin)抑制UCP2表达。并设立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Sham)组。为评价线粒体动力学状况,电镜观察各组肠系膜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线粒体形态,并检测分裂与融合相关蛋白表达。分组测定小鼠肠系膜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及线粒体损伤标志物: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DNA损伤、ROS、ATP生成等。HE染色观察小鼠肠系膜动脉显微结构变化,TUNEL染色评价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临床部分:研究期间共纳入4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和20例对照组患者。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序贯器官衰竭评估评分、降钙素原水平、心脏指数(CI)和乳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SBRI与PI、乳酸水平具有明显相关性。CI与患者的乳酸水平没有明显相关性。根据6小时乳酸清除率,将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6h乳酸清除率≥20%(n=28)和6h乳酸清除率<20%(n=16)两组。两组间C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h乳酸清除率<20%的SBRI明显高于6h乳酸清除率≥20%和对照组。6h乳酸清除率<20%的PI低于6h乳酸清除率≥20%组和对照组。复苏后预测6h乳酸清除率<20%的SBRI截断值≥1.09,敏感度为68.8%,特异度为85.7%;PI的截断值≤0.99,敏感度为64.3%,特异度为81.2%。SBRI在预测复苏后6h乳酸清除率<20%上显著优于PI[曲线下面积(AUC):0.805 vs.0.703,P<0.05]。细胞实验:经过LPS干预后vector+LPS组较vector组VSMC线粒体长径缩短,Drp1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分裂融合失衡,细胞凋亡增多,出现线粒体损伤,包括:线粒体mDNA减少、膜电位下降,ROS生成增多,进一步导致ATP合成减少。抑制UCP2表达后,UCP2 siRNA+LPS组较siControl+LPS组VSMC线粒体长径进一步缩短,Drp1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细胞凋亡增多,线粒体损伤加剧。而增加UCP2的表达后,UCP2+LPS组较vector+LPS组的细胞线粒体长径增加,Drp1mRNA及蛋白表达下降,细胞凋亡减少,线粒体损伤减轻。动物实验:经过CLP造模后电镜显示CLP组较Control组肠系膜动脉VSMC线粒体长径缩短,线粒体分裂相关分子Drp1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线粒体mDNA减少、膜电位下降,提示线粒体损伤,ROS产生增多,ATP合成减少,影响细胞能量代谢,细胞凋亡增多,HE染色提示肠系膜动脉病理性损伤。而应用genipin抑制UCP2表达后,加剧了肠系膜动脉VSMC线粒体过度分裂状态,细胞及血管平滑肌损伤程度加重。结论:临床部分:感染性休克患者的SBRI与组织灌注参数相关。在预测脓毒症患者乳酸清除率方面,异常的SBRI可能优于PI。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纠正异常的SBRI和PI是否可以提高感染性休克复苏的成功率。细胞实验:LPS暴露导致VSMC线粒体过度分裂。UCP2过表达可调节LPS所致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线粒体分裂融合失衡,进而逆转脓毒症引起的血管平滑肌损伤。而抑制UCP2表达加重LPS刺激所致的VSMC线粒体分裂融合失衡。动物实验:脓毒症相关肠系膜动脉血管平滑肌损伤时存在VSMC线粒体过度分裂。抑制UCP2表达加重脓毒症相关血管损伤的程度,导致肠系膜动脉血管平滑肌不可逆损伤,说明UCP2是脓毒症血管保护的关键蛋白;UCP2通过维持线粒体动力学稳态保护脓毒症时的肠系膜动脉血管平滑肌功能。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和目的: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GLL)是惰性淋巴细胞的克隆性增殖,来源于T或NK细胞,现分类命名为T-LGLL和CLPD-NK。该病发病率低,属于罕见病。自1985年首次定义以来,国内外少有大宗病例报道。并且,该病目前缺乏共识性的标准一线治疗,当前主要为经验性免疫抑制治疗,如甲氨蝶呤、环磷酰胺及环孢素等。临床医师对该病存在较大困惑,需要厘清认识,规范诊疗。为更好理解T-LGLL和CLPD
背景与目的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estationaltrophoblasticneoplasia,GTN)是一类由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异常增殖而形成的恶性疾病。GTN对化疗敏感,低危患者通常采用单药化疗,生存率接近100%,高危和超高危患者则需多药联合化疗,虽然高危GTN患者治愈率可达90%,但超高危和难治性GTN患者的预后仍较差,约40%的患者死于疾病复发和耐药。免疫治疗已成为继外科手术、放疗、化疗和
第一部分须癣毛癣菌复合体的分类目的:探讨须癣毛癣菌复合体的分类及其进化历程。方法:本实验共收集了 182株菌,分别来自欧洲(n=63)、印度(n=46)、中国(n=49)、日本(n=2)、澳大利亚(n=21)和美国(n=1),其中162株来自病人,17株来自动物,3株来自土壤。采用ITS构建系统进化树对所有菌株进行分型,再从每个分枝中挑选113株菌进行Tef1-α、HMG测序并构建系统进化树。采用
食管鳞癌(O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我国食管癌主要的病理亚型。虽然食管鳞癌的综合治疗方式逐渐趋于多样化,但其五年生存率仍然相对较低,食管鳞癌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安全健康危险因素之一,而其相对较差的预后主要与转移和化疗耐药有关。因此,深入探究食管鳞癌在转移和化疗耐药方面的相关机制,发现提示转移和化疗耐药的相关分子标志物,有可能成为提高食管鳞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放射治疗是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患者临床治疗主要或者辅助的手段。然而放疗不可避免地引发机体产生一些副反应,影响了放疗的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此外,核技术和核工业迅猛发展所伴随的潜在的核事故,将对受照人群的生命健康和财产造成难以控制的伤害。因此,探索影响放射损伤的因素、开发治疗电离辐射损伤的药物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临床意义。本文系
研究目的胸主动脉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较其他类型心血管手术更常见,并且显著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虽然全主动脉弓置换合并支架象鼻植入术临床结局令人满意,但是该手术的一些特点可能会导致术后急性肾损伤。本文旨在阐明此类手术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其与短期临床结局的关系。研究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的收集了 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于阜外医院
目的:接触过敏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疾病,局部皮肤接触反应性化学物质后出现持续瘙痒和疼痛症状。其本质为Ⅳ型超敏反应,但其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使临床治疗效果仍不满意。在本研究中,我们旨在确定参与ACD伤害性感受的关键蛋白质。方法:采用化学诱导ACD小鼠模型,收集ACD小鼠和对照组小鼠的三叉神经节,运用定量串联质量标记(Tandem
背景:纳米金颗粒因为具有特殊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和理化性质,因而在原位成像、药物靶向运输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基于纳米金颗粒开发的药物在应用中通常采取静脉注射的方式以提高生物利用度,所以上述纳米药物的血液相容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巯基聚乙二醇修饰的金纳米颗粒(PEG@AuNPs)被红细胞摄取后会诱发氧化损伤,导致红细胞膜上的带3蛋白发生聚簇化并损伤红细胞携释氧功能和变形能力
研究背景软骨组织缺乏自我修复的能力,曾被认为是单一细胞成分。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不断有研究者从关节软骨、鼻中隔软骨、软骨膜、椎间盘等组织中分离得到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细胞群,称之为软骨干/祖细胞(cartilage-derived stem/progenitor cells,CSPCS)。CSPCS在软骨分化、软骨表型稳定和细胞外基质沉积方面具有优势,是软骨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逐渐应用
研究背景:NRF2在肝癌中的作用已被广泛研究。它的激活既可以保护正常宿主细胞免受致癌物的侵害,也可以帮助肿瘤细胞抵御氧化应激和化疗的损伤。作为一个转录因子,NRF2主要是通过调控其下游基因实现功能的。以往的研究大都关注于其下游的编码基因,而对其下游长链非编码基因研究较少,该部分将从分子层面上阐明NRF2和长链非编码基因LUCAT1的关系,并探索LUCAT1在肝癌中的作用。实验方法:根据课题组已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