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称与不对称现象是存在于语言世界的普遍规律。本文尝试以标记理论、认知理论为指导,系统考察“多”和“少”这两个语素在语义、语法以及语用上的对称及不对称现象,对两者的不对称现象做出系统的梳理,探讨其中蕴含的对称以及不对称的机制,以期加深人们对这两个语素的认识。
“多/少”语义上的对称主要体现在义项、语义范围以及“多少”一词的偏义性上。从“多/少”的发展历程看,其中两者在[数量]这个基本语义义项上始终是对称的。两者的不对称主要体现在引申义以及语义范围上。“多”的语义范围涵盖了“少”,表现为无标记性。在语言的发展演变中,“多”逐渐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最终导致两者在意义上的不对称,在“量”级序列上,“相对多”的选择易于“相对少”的选择,相比“少”而言,“多”在语义上成为一个无标记项。
“多/少”语法的对称及不对称主要体现在构词能力、构词方式、句法功能三个方面。“多”的构词能力强于“少”。从两者的构词方式来看,偏正式结构最多,偏正结构中占优势的是定中式,与形容词在句法中倾向作定语的特征相一致,这印证了汉语词法构造与句法构造的一致性。从句法功能看,“多/少”作状语的分布最为复杂。“多”的分布灵活、多变,相比而言,“少”的语法分布则常常受到限制,对其他的句法因素也多有所限制。在句法上,“多”常常作为无标记项,“少”常作为有标记项。标记现象在词法与句法层面是一致的。
“多/少”语用上的对称及不对称情况本文主要从表达方式和表达功能两个方面考察。“多”的语用功能表现为肯定、赞扬、态度谦和。“少”的语用功能表现为否定、贬斥、态度强硬。
“多/少”的对称及不对称性在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多/少”的标记性在语言发展的这三个层面上是一致的。
本文的创新之处是:本文首次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对“多/少”的对称及不对称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类和梳理。其次,本文具体分析了这些不对称现象的句法、语义以及语用特点,尝试从语义、认知和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对原因做出了解释,比较清晰地展现出“多/少”在各个层面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