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设计并改进经皮自膨式主动脉瓣植入装置,评价该装置在动物实验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设计并根据动物实验改进经皮自膨式主动脉瓣植入装置,通过体外物理化学特性、力学特性等检测。选取45Kg左右的绵羊10例,将23mm瓣膜装置装配入16F输送鞘管,经右侧颈总动脉逆行送至主动脉根部并释放。每例实验对象在术前、术后即刻、1小时及2小时后行主动脉根部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装置位置、与周边结构关系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术中全程及术后2小时内行心电图监护。实验对象在成功植入瓣膜后2小时或在自然死亡后取心脏,观察植入装置位置及对周边结构的影响,评估介入操作相关并发症。结果:成功研制了经皮自膨式主动脉瓣植入装置并通过体外物理、生化及力学特性等检验。早期动物实验装置可完成体外装配并成功经由右侧颈动脉逆行输送至主动脉根部,但手术死亡率高,主要死亡原因为装置定位不良。1例术中出现严重房室传导阻滞。手术时间(107.25±15.39)分钟,其中装置体外装配时间(61.83±15.01)分钟。根据早期动物实验结果对经皮自膨式主动脉瓣植入装置及其输送系统做了进一步改进,将装置支架下1/3段在收口处(末端4mm)由原来向周边伸展的形状改为垂直收口,支架上1/3段内径增加2mm,在装置上端设计3个不同长度的“T”形结构,并设计了带瓣膜定位功能的输送装置。后期动物实验阶段,10例手术中23mm瓣膜装置均能采用逆行法通过16F输送鞘管输送到主动脉根部并释放,8例(80%)成功植入主动脉瓣装置。手术时间(69.20±2.78)分钟,其中体外装置装配时间(22.80±3.58)分钟,与早期实验阶段相比均明显缩短(P<0.001)。1例因植入装置位置偏高,部分堵塞冠状动脉开口;1例因装置释放时位置偏低影响二尖瓣腱索功能引起急性心功能不全。成功植入装置的支架下缘和主动脉瓣环之间距离为(6.02±1.13)mm,血管造影显示冠状动脉血流未受明显影响,术后各随访时间的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与术前相应指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即刻、术后1小时及术后2小时主动脉瓣跨瓣压差和主动脉瓣有效瓣口面积与术前相应指标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主动脉瓣跨瓣压差术后显著增大(P<0.01),主动脉瓣有效瓣口面积显著减小(P<0.01),但术后即刻、术后1小时和术后2小时相应指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例(12.5%)植入瓣膜未出现返流,4例(50%)轻微返流(2例瓣周返流,2例瓣内返流),2例(25%)轻度返流(均为瓣周返流),1例(12.5%)中度返流(为瓣内返流),未发现重度返流。分层分析显示术后无-轻微主动脉瓣生物瓣膜返流组(5例)和轻度-中度主动脉瓣生物瓣膜返流组(3例)之间的自身主动脉瓣环内径无显著差异(19.82±1.76mm/19.80±1.22mm,P>0.05),瓣周返流组(4例)的自身主动脉瓣环内径明显大于瓣内返流组(3例)(20.95±1.11mm/18.47±0.60mm, P=0.018)。术中及术后未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结论:Venus A经皮自膨式主动脉瓣装置具有可操作性。可以通过逆行途径植入装置。瓣膜植入术后2小时内装置位置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