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基于UPLC-MS/MS技术测定生物样品中甲氨蝶呤和左乙拉西坦的含量目的:建立UPLC-MS/MS方法测定生物样本中甲氨蝶呤与左乙拉西坦的含量。方法:色谱柱:采用Waters ACQUITY?UPLC HSS T3(100 mm×2.1 mm,1.8μm);柱温:40℃;自动进样器:40℃;流动相:乙腈(B)-0.1%甲酸水(A),梯度洗脱;流速:0.2 mL?min-1;进样量:2μL;离子源:ESI;离子模式监测:MRM;离子极性:正离子;离子喷射电压为5500V;离子源温度:600℃;EP:100 V;CXP:14 V;GS1:60 kPa;GS2:60 kPa;甲氨蝶呤离子对:m/z 445.4→308.3;左乙拉西坦离子对:m/z171.0→126.0;内标氨基蝶呤离子对:m/z 441.2→294.1。血浆、尿液、细胞裂解液、5%葡萄糖样品的处理均采用甲醇沉淀蛋白法处理。结果:甲氨蝶呤与左乙拉西坦的检测方法专属性高,内源性物质不干扰测定。甲氨蝶呤与左乙拉西坦的标准曲线的方程分别为:Y=0.0415X+0.0713,r=0.9970、Y=0.0784X+0.0263,r=0.9978。甲氨蝶呤与左乙拉西坦的定量下限分别为:0.5 ng?mL-1、0.5μg?mL-1;日内、日间RSD<15%;相对回收率在85-115%范围内。基质效应、提取回收率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指导原则的要求。第二部分甲氨蝶呤和左乙拉西坦在大鼠体内相互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目的:研究甲氨蝶呤与左乙拉西坦在大鼠体内的相互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大鼠体内口服吸收试验、肾排泄试验、翻转肠试验、Caco-2细胞试验以及肝肾毒性的研究,探讨甲氨蝶呤与左乙拉西坦的相互作用的靶点及相关机制。结果:甲氨蝶呤与左乙拉西坦合用后,甲氨蝶呤的Cmax、AUC0-t、AUC0-∞值升高,CL、MRT值下降,各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乙拉西坦的CL、MRT有一定的上升趋势,Cmax、AUC0-t、AUC0-∞有一定的下降趋势,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药合用后发生了相互作用。两药合用后,甲氨蝶呤的肾排泄显著增加,左乙拉西坦的肾排泄显著降低;与左乙拉西坦合用后甲氨蝶呤在翻转肠浆膜侧的浓度显著增加,其作用表现为时间依赖性;P-糖蛋白探针底物(维拉帕米、地高辛)和左乙拉西坦均可增加甲氨蝶呤在Caco-2细胞的摄取,且左乙拉西坦的作用表现为剂量依赖性;病理切片的结果显示两药合用后大鼠的肝肾毒性显著增加。结论:1.本实验建立的UPLC-MS/MS法测定生物样本中甲氨蝶呤和左乙拉西坦方法,具有准确、高效、简便的特点,方法学考察结果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质量控制要求。2.大鼠口服合用甲氨蝶呤和左乙拉西坦后,甲氨蝶呤在肠道的外排减少、吸收增加,引起血药浓度升高,并且肾脏排泄增加,导致大鼠肾损害加重。其原因可能是左乙拉西坦与甲氨蝶呤在大鼠体内竞争小肠部位的P-gp。提示临床上联合使用甲氨蝶呤和左乙拉西坦时需调整甲氨蝶呤的剂量,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