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sia,FD)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时会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针灸治疗本病独具特色,且疗效得到了肯定。本课题通过穴位注射治疗FD,运用随机对照法比较穴位注射法与普通针刺法之间的差异,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以及各种评分量表、指标的变化。探讨穴位注射治疗FD的作用机理,为临床上应用穴位注射疗法法治疗F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60例患者均来自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住院部及脾胃外治中心,经分析均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这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注射疗法,取穴:足三里(双侧)、中脘、天枢(双侧),每穴注射稀释后的复方当归注射液0.5~1ml,隔日治疗1次,连续3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总共2个疗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法,取穴同治疗组,每天针刺1次,每次留针30mins,连续6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总共2个疗程。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消化不良症状积分及疗效指数,应用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Short-Form36-item Health Survey,SF-36)量表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变化,并在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浆胃动素(Motilin,MTL)、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的含量。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30例,治愈16例,好转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治愈10例,好转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3%。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2.消化不良症状疗效指数比较: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消化不良疗效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疗效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SF-36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各自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积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浆MTL、SS含量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MTL、SS的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血浆MTL含量升高较对照组显著,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组患者在治疗后血浆SS含量降低较对照组明显,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指标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患者能够耐受,且没有病例因为严重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结论:1.穴位注射和普通针刺都是治疗FD的有效方法,经过对两组总有效率、证候积分等统计分析后得出结论:穴位注射组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组。2.两组治疗结束后,FD患者血浆MTL含量明显增高,SS含量明显降低,表明针刺治疗FD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调节血浆MTL、SS含量这一途径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