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馆校合作是国际教育和博物馆领域上世纪兴起的革新运动,其体现了现代博物馆的公共属性和教育转型,同时也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以及学校职能边界的调整。从上世纪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后期一批新型现代博物馆的建立,以及课程改革运动,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博物馆群体和学校群体合作的尝试。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国馆校合作的历史、现状、主体行为、制度构建为主要线索,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质性及量化实证分析、理论建模等多重方法,对中国馆校合作进行了一个整体研究,试图获得在中国情境下对该问题的新发现及新理解,以及可能的未来建构路径。本研究第一章为绪论。该部分首先对研究的背景、选题缘由以及意义进行了简要说明,继而对“馆校合作”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对目标、框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同时对中西方馆校合作的相关研究进行了一个综述。研究第二、三章对中西方馆校合作的历史脉络、宏观背景、必要性、存在问题等进行了探讨,认为现代馆校合作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从宏观角度,中国馆校合作的必要性包括教育资源的稀缺属性,博物馆和学校的公共属性,学校职能和博物馆职能的有机耦合以及获取外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等因素。但由于当前馆校合作的制度供给存在不足和目的错位,行政驱动属性较强,中国博物馆和学校内部的异质性等因素,阻碍了馆校合作的深入进行了展开。研究第四、五章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扎根理论、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质性、量化分析技术,对中国馆校合作的现状、类型、影响因素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认知、动机等进行了分析,并认为,当前中国馆校合作,相比国外,仍然处于合作起步状态。虽然各方对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存在较为积极认可,但馆校合作的主要形式较为初级,临时性和投机性较强,发起对象单一,合作不均衡;不同群体对馆校合作的态度以及馆校合作的效果存在,是一个相互制约的过程,并存在搭便车等现象;存在安全、距离、人数、教师绩效考核、学生学业评价制度、资金、人力、管理、观念等影响因素。研究第六章对包括馆校合作内部管理者与执行者、博物馆和学校组织、馆校合作组织和政府机构在内的三组重要利益相关者,在馆校合作中的互动关系以及行为演化影响因素,进行了一个量化分析,并认为:不同主体的收益、投入、合作意愿、彼此间的行为选择,以及馆校合作的初始状态是影响馆校合作最终演化结果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条件下,馆校合作会呈现多种演化结果。研究第七章在前文对馆校合作现状、主体关系、合作行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西方馆校合作经验,构建了一个包括投入、运行、监督、激励在内的一般馆校合作机制,认为馆校合作中利益相关者行为的规范和改进以及具体合作实践的有序稳定发展,必须通过相关合作机制作为保障,在构建馆校合作的机制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类具体机制的复杂性。研究最后对本研究的结论、创新、不足进行了总结,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