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献通考》是宋元之际的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体通史,成书以来即为学者所重视,其体例之完备、史料之丰富,以及贯穿全“考”的“会通”思想,成为汇集元代以前中国传统文献的瑰宝,其价值自然不言而喻,是研究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最为重要的文献史料之一。两宋时代被视为多民族政权并争和多元文化交融的“小南北朝”,“四裔”问题被统治者们和士子们广泛关注重视,逐渐形成了从四夷到边防再到外国的“四裔”认知。马端临作为从宋入元的“前朝遗贤”,对“国家”历史文献的保存与整理尤为用心,耗费二十年的时间编成了卷帙浩繁的《文献通考》一书。当然,在历史书写和文献编撰的视角上,马端临《文献通考》未能改变“四裔”问题作为书稿最后一部分的惯例。因此,《四裔考》成为《文献通考》的“尾门”,在《文献通考》二十四考中也并不被重视,但《四裔考》却是对元代以前历代“四裔”文献最为全面翔实和完整系统的文献集成与总结。缘此认识,论文主要对《四裔考》的编纂体例和史料来源进行分析,冀以说明《四裔考》的学术价值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马端临的生平经历影响和造就了《文献通考》的成书,因其“宋代遗民”的身份,马端临选择不入仕潜心著书。保存和记录宋代民族政策和边疆文献是他撰写《四裔考》的初衷。本文还对《文献通考》的成书时间、编纂目的和版本流布进行了分析,并概述了马端临《文献通考》中所展现的编纂思想。《四裔考》的整体结构和主要内容都具有自己的特点,结构特点表现在划分详细、层次清晰、会通因仍三个方面。内容特点表现在《四裔考》中各族裔的撰写基本上包含了历史沿革、文化风俗、周边往来三个方面。“文”、“献”、“考”的体例是《文献通考·四裔考》最大的创新之处,而“考”的内容,亦是《四裔考》的最大价值之一。《四裔考》的史料来源丰富,其史源出处为《通典》、前代正史和一些地理类史籍。《四裔考》引文的编排特点与其编撰体例有着紧密关系,编撰格式的变化反应了引文的性质。将《四裔考》与前代“四裔”文献综合对比,系统阐述《通考》与前代“四裔”文献在体例结构和文本写作两个方面的异同,可以更好的探究“四裔”文献之间的关系。《四裔考》的价值与影响巨大,其学术价值表现在辑佚文献和校勘文献两个方面。以《文献通考》的三个续作为案例研究,说明后世对《文献通考》体例的继承和发展,并对比分析《文献通考》与其“续作”的不同之处。后世对《文献通考》的评价或褒或贬,对这些言论总结,并综合分析《文献通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