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存在海洋中的双壳贝类,由于其栖息环境和存活特性以及在对海洋环境中化学因子、生物毒素的不同耐受、富集能力,常被作为海洋环境评价的指示生物。近年来,随着天津地区近海工业不断发展填海造陆越发扩张,各种废物废液流入渤海,造成近海海域的污染,不仅导致贝类体内受到污染,还会由于吹填土悬浮物的扩散和累积导致贝类种群的死亡和迁移。为摸清天津近海贝类的污染状况和主要污染因子,确定吹填土掩埋对底栖经济贝类产生的生态压力,本项目通过对渤海湾天津海域采集的8种经济贝类,包括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脉红螺(Rapana venosa)、文蛤(Meretrix meretrix)、牡蛎(Ostrea cucullata)、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和扁玉螺(Neverita didyma)进行调查研究分析。 在海洋贝类质量调查中,利用GB17378.6海洋监测规范,生物体分析的检测方法对样品8种贝类56份样品的生物类、石油类、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分析法、内梅罗污染指数分析法及主成分分析法(PCA)对检测数据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化学污染因子石油烃、Cu、Zn、Pb、Cd、Hg、无机As均有残存,生物污染因子中粪大肠菌群、腹泻性贝类毒素均有检出,但检测结果含量较低,其中牡蛎的综合污染程度最高。通过双标图可以更加直观的表示出贝种与污染因子间的关系。 在海洋贝类活性研究中,采用天津南港工业区吹填土模拟掩埋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观测两种贝类对不同埋深的反应及存活情况。结果表明,毛蚶和四角蛤蜊被掩埋后均表现出垂直迁移行为,总体上说,毛蚶较四角蛤蜊的垂直迁移能力弱。在8d的观察试验中吹填土掩埋深度与各规格贝类死亡率之间均有极其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壳长为1~2cm毛蚶LC50深度为4.8cm,95%置信区间2.9~6.7cm;壳长为3cm毛蚶LC50深度为5.0cm,95%置信区间3.5~6.5cm;壳长为4cm毛蚶LC50深度为5.7cm,95%置信区间4.9~6.5cm;壳长为5cm毛蚶LC50深度为6.4cm,95%置信区间5.6~7.3cm;壳长为2cm四角蛤蜊LC50深度为6.4cm,95%置信区间5.1~7.6cm,壳长为4cm四角蛤蜊LC50深度为6.9cm,95%置信区间6.0~7.8cm。 总体来看,渤海湾天津海域常见贝体没有受到明显污染。吹填土掩埋深度直接影响底栖生物种群存亡,其垂直迁移能力也可影响存活及重建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