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速度在当今社会可谓迅捷,各国之间探讨交流网络知识、共商网络问题愈发普遍,这使得计算机网络翻译在整个翻译领域的地位与日俱增。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以出版图书Web Search Engine Research第五章——“网络检索有效性评测”的中译作为实际案例,以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提出的跨学科理论——信息论为理论视角,分析计算机网络类文本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翻译方法。因笔者所选的源语文本属信息型为主、表达型为辅的科技类文本,学科术语、特殊符号、图形、表格、公式、运算是该文本的主要构成要素,且拙译的读者群为希望进入信息检索领域的研究生,提供理论和实践知识是主要目的。因此,实施翻译任务时,笔者需在充分理解原文信息的前提下,思考如何采用通俗易懂的中文表述,将原文中所蕴含的专业化知识传达给译文读者,使其充分理解源语文本的表达意图。故而,在信息论的指导下,笔者凭借本科所学的信息检索知识,运用了直译法、借用法、加注法、增补法、拆分法等翻译方法,力图准确、简明、完整地向译文读者传递源语文本中的信息。本翻译报告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翻译任务描述主要交代翻译任务的背景和意义;第二部分翻译文本阐释分别阐述计算机网络文本的出处、内容及特征;第三部分对翻译的过程进行说明,包括译前准备、译中执行和译后校对,译前准备包括翻译内容的概览、指导理论的明确、平行文本的搜集、翻译工具的遴选以及术语表的整理和设立,译中执行涵盖原文本的初译、翻译难点的攻克、术语表的修正和初译稿的改进,译后校对则包含自我校对和他人校对;第四部分依托信息论这一传播学理论,着重探究该文本第五章中学科术语、图表公式以及文体风格的翻译,试图探求这几大特色内容在不同情形下的不同处理手段;在最后一个部分中,笔者对本次翻译实践报告做出总结,归纳整个过程中得到的经验以及尚待完善的不足。本次翻译实践活动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本论文依托的文本章节“网络检索有效性评测”概述了评测信息检索系统总体质量的各类指标,既有利于网络检索领域的专家学者学习国外领先的评估经验,国内搜索引擎的发展创新也有了更多的考量和启发。其次,笔者主动选择网络信息检索作为本次翻译任务的研究方向,借此对笔者本硕知识的相互提升产生潜在的助益作用。再次,笔者从跨学科的传播学理论视角剖析计算机网络类文本的翻译,希冀为该类文本的翻译提供更多新的理论参照。最后,本翻译报告以此次翻译实践中运用的翻译方法为焦点,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探究计算机网络文本的汉译方法,并为之后同类型翻译的文本分析进行一次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