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牵引成骨术(distractionosteogenesis,DO)是在1905年由Codivilla首先提出通过外科手术延长肢体的方法,美国整形外科医生McCarthy于1992年首次将这一技术引入到颅颌面外科用于下頜骨的延长,由于颅颌面部骨骼解剖结构及功能的特殊性,牵引成骨是产生大量自体活性骨的一种可行性方法,该技术在颅颌面骨畸形及下颌骨缺损的修复中得到很大的发展和飞跃。但是该技术存在着周期长,治疗期间病人生活质量差,成骨质量不稳定等缺点,特别是现代医学模式强调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提高牵引成骨的速度、牵引器的设计、提高成骨质量,缩短牵张成骨的疗程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的: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观察在不同时间点电穿孔技术介导下颌骨牵引区局部转染pIRES-hBMP2-hVEGF165质粒后,下颌骨DO过程中细胞周期调节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最佳时机局部基因转染干预下颌骨DO新骨形成的分子机制,为基因治疗颅颌面骨畸形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8只,于DO术后,随机分为4组(A、B、C、D组),每组12只。A组于手术后即刻、B组于术后第4天(day,d)、C组于术后第14d在双侧牵引区局部注射2μg(0.1μg/μl)重组质粒pIRES-hBMP2-hVEGF165后,均给予电穿孔刺激;D组:只行单纯骨牵引不行基因转染;A、B、C、D各组于手术结束第4d后开始以1mm/d的速度进行牵引,持续牵引10d后进入固定期。各组分别于固定期第7、14、28、56d各处死兔子3只并取材,行HE染色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细胞周期蛋白CyclinsA、D1、E的表达情况,利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CMIAS-2001A)分析,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yclinA、D1、E在牵引间隙新生骨组织的细胞浆和胞核均可见表达。牵引结束后固定7d时CyclinsE、D1、A表达最强烈,主要在软组织中的少量与牵张方向一致排列的新生幼稚骨小梁表面的骨细胞、骨周围结缔组织和成骨细胞及炎性细胞中表达。牵引结束后固定14d时,CyclinsE、D1、A主要在牵引间隙新生骨小梁和类骨质周围的间充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骨细胞中仍呈强阳性表达,表达强度较7d是有所减弱。牵引结束后固定28d时,B、C组仍呈阳性表达,较A、C组表达强烈;56d时CyclinsE、D1、A主要在成熟骨小梁周围的成骨细胞中呈弱阳性表达。图像分析数据显示,在牵引结束后固定7d时,B组(0.37±0.04、0.45±0.04、0.33±0.04)CyclinsE、D1、A表达较A(0.16±0.06、0.30±0.11、0.18±0.05)、C(0.17±0.03、0.316±0.03、0.19±0.06)、D(0.07±0.02、0.14±0.03、0.19±0.06)组强且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A、C组表达比D组强且有显著差异(P<0.001),A、C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牵引结束后固定14d时,C组(0.25±0.04)表达较A(0.13±0.03)、B(0.17±0.03)、D(0.12±0.04)组强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但B组较A、D组强且有显著差异(P<0.05),A、D组间表达弱且组间无差异(p>0.05);牵引结束后固定28d、56d时,A、B、C、D组表达相似较弱且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在不同时期进行基因转染对下颌骨牵引区细胞周期蛋白表达存在影响。在牵引期基因局部转染能使牵引区细胞周期蛋白CyclinsA、D1、E的表达高峰出现在固定早期、时限较长,可能通过促进牵引区细胞的分裂增殖和分化,从而能促进牵引区细胞基质的形成和新骨的生成,提示牵引期是下颌骨DO基因治疗干预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