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椿(Toona sinensis)属楝科(Meliaceae)香椿属(Toona)落叶乔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种类多样,分布广泛。香椿芽是深受大众喜爱的一道蔬菜,香椿树也是常见的绿化树种。香椿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是一种值得深层次挖掘和开发利用的药食同源植物。本文以我国山东、安徽、河北、四川、湖北、云南等9个省份10个居群共计93份香椿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地上部15个农艺性状的调查,初步了解我国香椿资源的种质特点和遗传差异,并使用ISSR、SRAP及EST-SSR 3种分子标记解析我国香椿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明确其遗传关系,并对香椿资源的多样性进行评价,为香椿资源的进一步挖掘利用和育种工作打下基础。试验的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中93份香椿资源的15个地上部农艺性状多样性丰富,变异种类较多,变幅较大。不同的香椿居群之间在性状表现上有交叉同时又呈现不同特点,不同的性状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相关性。2.根据地上部性状特点可将93份香椿种质分为3类。第Ⅰ类包括65份香椿种质资源,主要包括全部的衡水、成都、德州及南京种质资源等。其特点是复叶柄较粗、复叶较长、开张角度较大;第Ⅱ类包括8份种质资源,主要包括泰安材料。其特点是复叶柄较短、复叶长度短、小叶长度短、小叶间距小;第Ⅲ类包括20份种质资源,主要是太和材料。其特点是芽鳞颜色较深,偏褐色、复叶柄黄红色、小叶柄红色、复叶长较长、小叶数量较少。3.本研究中应用的3种分子标记在香椿群体中均呈现出较高的扩增效率,可以作为有效标记应用于香椿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10个香椿居群的平均等位基因数、期望杂合度、Shannon信息指数及Nei基因多样度均较高,表明我国香椿资源遗传多样性较丰富。10个居群中,太和、泰安及武汉居群遗传多样性较高,泉州居群最低。10个香椿居群间的遗传相似程度较高,遗传距离较小。4.利用3种标记基于遗传一致度(GI)对香椿居群的聚类结果表明,SRAP与EST-SSR聚类结果基本一致,仅存在南京一个居群的划分不同,ISSR聚类结果与上述两种存在一定差异。综合3种标记结果,10个居群可聚为3类。第Ⅰ类包括衡水、泰安和太和居群;第Ⅱ类包括成都、武汉、昆明、汝阳居群;第Ⅲ类包括德州和泉州居群。10个香椿居群的遗传距离与实际的地理距离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5.根据香椿资源的遗传分化系数,本研究所用的香椿资源绝大部分的遗传变异发生在香椿居群的内部。基因流N_m值在1左右,不同的香椿居群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基因交流,但并不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