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形势下,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各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成员从民族地区走出来,散居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从而使民族间的交往程度更加明显。面对频繁的交流,消除民族间的隔阂与误会,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与冲突,要求青年一代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民族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既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警惕民族分离主义对我国民族问题的影响,也是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地高校要在民族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政策教育、民族法律法规教育和民族基本常识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学习,系统了解中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实质,使得当今大学生在协调民族关系和遇到民族问题时能从容应对,增强振兴和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为了深入调查笔者所在市的大学生民族观的现状,为大学生民族观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并进一步深化民族观教育取得的成果,笔者从合肥市普通高等院校中选取了省级重点本科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两所,一个是综合性大学,一个是具有代表性包含民族预科班少数民族学生在内的普通师范类高校,随机抽取每个学校大学一年级到研究生三年级的学生共300人参与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所在市两所代表性高校的大学生在民族观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问题。与少数民族院校开展的民族观教育程度相比还处在低级阶段,重视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实效性。解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和表现,提出转变领导,提高思想认识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完善民族观教育制度与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科学选拔和管理,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重视学生民族素养的提升,营造宽松教育氛围的一系列前提。针对大学生民族情感意识相对淡薄,民族心理感性化不稳定,民族知识结构不完整和贯彻民族政策自觉性较低的现状,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代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路径,不仅需要传统教育模式的转变和教育途径的创新,更是教育形式的完善,注重运用各种新的教育载体,特别是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与手段的应用,不断引导大学生从坚持“正面教育与自我教育”“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到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活动,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素质拓展训练,.此外还要主动占领网络宣传和教育的主阵地,让专题形式教育和第二课堂教育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