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在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中,组织灌注的不足是最为重要的特点,因此在早期治疗中应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改善组织的灌注。传统上判断血容量的状态,临床医生常选择CVP和PAOP。但这些指标受诸多因素影响,尤其是ICU中严重肺部感染伴感染性休克患者,心肺顺应性的改变和机械通气的使用都会影响CVP和PAOP的测量数据,能否应用这些压力指标真实反映患者的血容量状态,并应用这些指标指导该类患者的液体管理,目前仍存在较大的争议。因此,临床上亟需不断探讨和发展能够更准确评价血容量状态的指标。近年的研究显示经肺热稀释法衍生的容量指标GEDVI和ITBVI比传统的压力指标CVP和PAOP可能更好地反映患者的容量反应性。应用经肺热稀释法衍生的容量指标弥补传统压力指标的不足,指导临床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液体管理,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关注热点。而且鲜有这方面的研究报道。目的:探讨胸腔内血容积指数指导的液体管理方案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研究设计: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2.观察对象:2008年3月至2008年12月我院ICU发生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共纳入31例,分为ITBVI组(接受PiCCO监测,以胸腔内血容积指数作为液体管理的指导指标,16例)和对照组(传统方法组,以CVP为液体管理指导指标,15例)。3.主要观察终点指标:28天病死率、ICU病死率和住院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以及第一次休克逆转成功率。4.治疗效果评价指标:第一天和第三天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和血管活性药物评分。血流动力学参数(心率、平均动脉压、心脏指数、系统血管阻力)。5.统计72小时内不同时段液体出入量和平衡量。以及72小时内快速补液事件发生次数、使用液体的种类、和每次快速补液事件前30分钟入量。结果1.两组患者28天病死率、ICU病死率和住院病死率对比未发现统计学差异,对APACHEⅡ评分大于20分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显示ITBVI组患者病死率有下降趋势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ITBVI组对于第一次休克的逆转成功率比对照组高(p<0.05),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2.ITBVI组第三天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和血管活性药物评分比第一天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1),而对照组第一天和第三天各种评分对比未发现统计学差异。3.两组患者72小时内不同时段液体入量和平衡量无显著差异(p值均大于0.05),ITBVI组48-72小时段出量比对照组高(p<0.01);对APACHEⅡ评分大于20分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显示ITBVI组48-72小时段出量比对照组高(p<0.01),而平衡量比对照组低(p<0.05),0-72小时段平衡量比对照组低(p<0.01)。4.两组患者72小时内不同时段快速补液事件发生次数和液体使用种类无统计学差异。除0-6小时段两组使用胶体的快速补液事件前30分钟入量无统计学差异外,0-6小时内使用晶体的快速补液事件、6-72小时和0-72小时段的快速补液事件中ITBVI组前30分钟入量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1)。结论1.ITBVI指导的液体管理方案能够提高本研究中感染性休克患者第一次休克的逆转成功率,缩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2.以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和血管活性药物评分进行评价显示ITBVI组患者第三天病情明显较第一天改善。3.ITBVI组患者前三天的改善可能得益于ITBVI指导的液体管理过程中对血容量状态的准确判断和快速补液事件的质量(适当的输液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