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之下,我国乡村的发展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乡村在迅速建设与发展的同时,面临着风貌趋同,风土遗失,人群归属感难觅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村落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焕然一新,而是铢积寸累,稳步经营的过程,是一种基于其自身价值认同的可持续。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要维持好村落发展过程中内外关系的动态平衡,协调好本土特质与外来冲击的矛盾,并对乡村发展过程中不断面临的“新”“旧”取舍做出合理判断。怎样守住“乡愁”,让乡村更像乡村?乡村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不禁让我们思考。本文以农林村为例,对其“建筑风土”展开研究,探讨动态的属“风”的风俗、风习、风尚…与静态的属“土”的作为基质的物质空间实体的特征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从村落的发展过程中总结规律,探寻隐含在村落发展演变过程中的文化“基因”及空间“原型”,建立一种从环境角度考察与审视建筑的方法。为今日的农林村做一个完整的记录,为昨日消失的农林村留下一个记忆,总结农林村当前遇到的问题,并指导未来村落的建设与发展。研究以空间形态为切入点,从宏观到微观,分层级对村落、院落、建筑、装饰等层面深入探讨。每一层级的研究都以现状调研与记录为基础,以时间为维度,分阶段剖析。各层级的研究都是基于物质空间本体展开,但并非就本体谈风土,而是以一种动态的思维讨论本体基质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首先是村落层面的宏观研究,从村落整体的风土环境展开论述,对其空间布局、景观、道路及公共空间的形态及演变进行分析,追溯早期村落的原生形态,对其初始状态作出推演,逐步阐明村落的发展演变历程,了解村落在特有的风土环境下的形态构成、营建与生长过程。其次是院落和建筑单体层面的中观研究,从院落构成及特点展开论述,对不同类型院落的特征及产生动因进行分析,探究院落及组团形态演变的规律,探寻院落发展演变各个阶段的“原型”及“原型”的变化,并对不同类型院落的生活时态进行记录,以示环境作用力对村民生活的影响;再将院落解构成窑洞、门房、正房、厢房等不同类型的单体,对其平面、立面、剖面进行分析,探究不同类型单体空间形态的特征,以及环境要素对单体空间形态、功能演变的作用。随后是建筑装饰及构件层面的微观研究,分别对屋檐、屋脊、门、窗、门楼、影壁、神龛等装饰构件的特点及其演变进行探析。最后对村落现状问题做出总结与评价,并以项目实践为例提出村落发展与建设的相关建议,探索“风土”之于建筑设计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