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子银行是近年来金融领域的热门话题。影子银行又叫平行银行系统,顾名思义,指的是藏在阴影中的银行,行使了银行的期限转换、信用转换、风险转换的信贷职能的产品和机构,但又未能受到与传统银行同样的监管。美国影子银行的产生源于监管套利和金融创新,其发展在次贷危机之前达到了顶峰。但在次贷危机中,由于经济周期的变化,影子银行的弊端暴露无遗,其未受监管的短板成为危机的催化剂。次级贷泡沫的破灭触发了危机,影子银行最先崩盘,大量的信贷违约造成了流动性紧缩,贝尔斯登和莱曼兄弟这样的重量级机构破产,危机通过各种渠道传染给传统的商业银行体系和其他的金融市场,最终席卷全球。可以说,影子银行系统爆发了一场准银行危机,然后把其他的金融市场拖了进来。危机之后,针对影子银行的研究逐渐增多,许多监管当局提出了影子银行监管改革的建议,新的监管框架正在形成之中。从美国的影子银行系统的历史可以看出,影子银行的出现顺应了市场的需要,其能够补充传统商业银行的不足,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在更大范围内配置风险,可以更好的将资金从借方转移到贷方,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对于整个经济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但其弊端同样不可小视,因而欧美诸国对于影子银行系统的基本态度是以疏为主,通过监管改革弱化其负面冲击,发挥其积极作用。危机之后,到2010年前后,影子银行体系规模正在逐渐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中国的影子银行系统发展引起的关注比较晚。其规模的突飞猛进基本是在最近几年。2010年,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对中国影子银行进行了界定,他同时认为与欧美相比,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较小,风险不大。但随后,伴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2011年货币政策开始收紧,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升级,中小企业和房地产行业融资难开始刺激影子银行系统突飞猛进。中国影子银行引起了越来越大的关注。尽管对于中国影子银行的概念和组成一直都未能有统一的标准,但基本上可以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包括了信托、银行理财产品、地下金融等。根据瑞士信贷的估算,到2012年底,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已经达到了20万亿元,其中仅银行理财产品的余额已经达到了7万多亿元。学界、实务界和监管当局对于影子银行的关注度也一直在提升。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壮大,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金融压抑。与西方的金融体系不同,央行并不是按照资本的边际回报来确定利率,中国的利率一直被认为压低,以刺激经济发展和防范热钱流入,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央行依然需要控制市场流动性,这样就必须通过信贷配额来进行宏观调控。在这样的体系下,银行倾向于借钱给“安全”的国有大企业,而中小企业却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这些中小企业必须寻求其它的融资途径,同时,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使得一些房地产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资金,同时地方政府大量的基建项目也需要从银行体系之外获得资金来源,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了最近几年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影子银行的爆发式增长,也与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宏观环境有关。2008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4万亿刺激政策,宽松货币伴随着高通胀,负利率带来的存款流失和银行的创新冲动,房地产调控与信托业的快速增长相伴,地下融资火爆与产业周期性调整。从根源上看,中国金融体系的结构性特征是影子银行发展的根本原因。利率管制,信贷配给,导致资金配置的部分扭曲,这种扭曲在特定的宏观环境下就会被放大,影子银行体系就会发展起来。中国影子银行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结构复杂、透明度低、许多风险未能披露或者未充分披露,其次是许多产品相互关联,资金投向和风险集年度高,主要投向房地产或者以土地,对利率变动和房地产价格涨跌敏感,外部缺乏监管,内部管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子银行产品依赖于不断的资金流入,一旦这种流入减缓就会导致风险集中爆发。同时,影子银行的发展,会给货币政策目标带来冲击。影子银行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温州地下金融资金链的断裂,严重的影响了地方的经济,而银行理财产品,虽然表现稳健,但也并非全无风险。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也屡次爆出兑付危机,华夏银行理财产品案,中信信托的一款产品延期兑。IMF在2012年10月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同样指出了中国的影子银行风险。当通胀上升,房地产调控升级,货币政策趋紧时,影子银行的资金循环将从供需两个方面受到影响。资金流入将会放缓,而偿还能力下降,资金链就面临断裂的风险,高集中度将会导致抵押资产流动性受到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会受到冲击,泡沫破灭,引发系统性震荡。就中国下一步的宏观经济趋势而言,政治换届完成以后,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将会重新提上议事日程。通胀的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多。虽然有利因素不少,比如粮食增产,工业生产和供给能力充足,但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趋缓,劳动密集且服务难度大的农产品以及服务的价格,将会出现趋势性的上涨,由于供给曲线将变得更为陡峭,物价对需求扩张也将会更为敏感。从这次危机的经验看,松货币将导致低产出对应高通胀,通货膨胀可能抬头,而货币政策也可能转向。这给影子银行的稳定性带来很大影响。在现有的监管体系中,银监会承担了影子银行主要的监管职能,除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银监会还有非银机构监管司,专门负责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对于地下融资渠道,目前尚未能够纳入传统的监管体系,只有通过司法途径进行救济,但相应的央行的地方机构会和地方政府金融办配合设立处置非法集资办公室。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权在银监会。下一步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要着重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完善影子银行的定义、分类和数量监测。二是要建立监管机构协调机制。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与衔接,避免出现空白和重叠,进一步明确责任,防范监管套利。三是要平衡监管与创新关系。中国的影子银行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市场经济的需要,弥补了传统商业银行的不足,丰富了投资渠道,比如银行理财产品,增强了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开拓能力。因而,对影子银行的进一步监管,也需要把握好防范风险和鼓励创新的原则,而不是将创新直接扼杀。影子银行体系的创新应与我国经济金融改革进程相适应,坚持有节制发展的指导思想,采取渐进、有选择、有步骤的方式推进。四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和深化金融体系,使得资金价格更真实反映市场供需状况,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状况,丰富多渠道多层次的融资体系。影子银行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金融稳定的重要变量,但目前的研究多局限于某一个环节,或者是监管,或者是概念,缺乏系统的分析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风险和监管。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是通过对中美影子银行的对比分析,给出了中国影子银行的概念,针对近期关于中国影子银行概念的讨论,本文认为影子银行界定时所指监管,并非指的是任意形式的监管,而是监管机构针对银行的信贷功能所采取的特定监管,比如资本充足率,存款准备金率等一系列的监管指标,同时,更重要的是,金融发展历史表明,针对银行的储蓄保险和中央银行的最终借款人的角色,是维持银行系统稳定的重要基础,而这个是也是划分影子银行的重要标准,因而,中国的影子银行概念划分,也应遵循国际标准,信托、银行理财产品、地下融资链等,都应该属于影子银行的范畴。本文还着重分析了中国影子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的触发点,即明斯基时刻何时会来临,还通过对货币银行学基本理论的应用,分析了货币创造机制,同时对影子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在资料方面,本文大量运用银监会、央行的数据和报告,同时参考最新的理论文献和国际投资银行的研究报告,注重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