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入路椎体成形术(PVP)治疗Ⅲ°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18年3月1日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Ⅲ°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13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单侧组(经皮单侧椎弓根穿刺入路)和双侧组(经皮双侧椎弓根穿刺入路)。观察患者术中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骨水泥弥散程度,术后疼痛改善情况、椎体高度恢复率和后凸角改善情况等。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结果:在所有纳入的研究对象中,男性有47例,女性有89例;年龄在60~91岁,平均年龄(75.3±7.3)岁。在单侧组中有64例,其中男性有21例,女性有43例;年龄在60~90岁,平均年龄(74.7±7.1);伤椎中T6椎体至T12椎体有28个,L1椎体至L5椎体有36个;在双侧组中有72例,其中男性有26例,女性有46例,年龄在62~91岁,平均年龄(75.9±7.5);伤椎中T7椎体至T12椎体有31个,L1椎体至L5椎体有41个。两组患者术前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椎体中间高度丢失率、伤椎后凸角、术前VAS评分及患者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双侧组相比较,单侧组的手术时间更短、X线照射次数更少及骨水泥注入量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单侧组与双侧组的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侧组相比,双侧组患者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椎体中间高度丢失率、伤椎后凸角均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椎体中间高度恢复率及伤椎后凸角较双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组骨水泥弥散容积率高于单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双侧组骨水泥渗漏情况较单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由上述可知,单双侧这2种入路均可快速缓解Ⅲ°OVCF患者的疼痛,对伤椎均具有一定的复位作用;虽然单侧入路手术时间更短、X线辐射次数更少、骨水泥注入量更少,骨水泥渗漏情况相对较少,但双侧入路骨水泥弥散程度、止痛效果以及伤椎复位情况更佳。故笔者认为,Ⅲ°OVCF患者建议采用经皮双侧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
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18年3月1日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Ⅲ°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13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单侧组(经皮单侧椎弓根穿刺入路)和双侧组(经皮双侧椎弓根穿刺入路)。观察患者术中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骨水泥弥散程度,术后疼痛改善情况、椎体高度恢复率和后凸角改善情况等。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结果:在所有纳入的研究对象中,男性有47例,女性有89例;年龄在60~91岁,平均年龄(75.3±7.3)岁。在单侧组中有64例,其中男性有21例,女性有43例;年龄在60~90岁,平均年龄(74.7±7.1);伤椎中T6椎体至T12椎体有28个,L1椎体至L5椎体有36个;在双侧组中有72例,其中男性有26例,女性有46例,年龄在62~91岁,平均年龄(75.9±7.5);伤椎中T7椎体至T12椎体有31个,L1椎体至L5椎体有41个。两组患者术前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椎体中间高度丢失率、伤椎后凸角、术前VAS评分及患者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双侧组相比较,单侧组的手术时间更短、X线照射次数更少及骨水泥注入量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单侧组与双侧组的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侧组相比,双侧组患者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椎体中间高度丢失率、伤椎后凸角均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椎体中间高度恢复率及伤椎后凸角较双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组骨水泥弥散容积率高于单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双侧组骨水泥渗漏情况较单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由上述可知,单双侧这2种入路均可快速缓解Ⅲ°OVCF患者的疼痛,对伤椎均具有一定的复位作用;虽然单侧入路手术时间更短、X线辐射次数更少、骨水泥注入量更少,骨水泥渗漏情况相对较少,但双侧入路骨水泥弥散程度、止痛效果以及伤椎复位情况更佳。故笔者认为,Ⅲ°OVCF患者建议采用经皮双侧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