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粘体动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具包囊结构的后生动物,广泛寄生于水生脊椎和无脊椎动物。目前,已报道的粘体动物种类达2500余种,大多数种类对宿主不造成危害,少部分物种能引发疾病带来严重经济损失。在中国水产养殖业中,黄颡鱼因其具有高的商业价值和市场需求量而深受养殖者喜爱,然而,黄颡鱼在养殖过程中常受到粘孢子虫的影响。许多水产动物寄生虫分类学家通过传统的形态学分类系统鉴定了几种寄生于黄颡鱼的粘体动物。近年来,由于生物学特性(宿主/器官/组织特异性)和分子序列(SSU rDNA/ITS/LSU rDNA)数据不断增加,传统的形态学分类系统也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本研究自2015年开始,对中国4个省的黄颡鱼中的粘孢子虫进行了研究。从65条黄颡鱼(65/632)中采集到了粘孢子虫,分属于碘泡虫属中的4个不同类群。本论文运用形态学、生物学特性(宿主/器官/组织特异性)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4种碘泡虫进行报道。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本研究从黄颡鱼的鱼鳍中采集到一种碘泡虫,其孢子形态和宿主/器官特异性均与1906年中国记录的嗜鳔碘泡虫(Myxobolus physophilUs)一致。然而,这些早期的记录和与在俄罗斯发现的鳔碘泡虫的原始描述是并不一致。具体来说,它们在孢子形态(形状、囊间突和极囊大小)、感染部位(膀胱与鳍)和宿主趋向性(鲫鱼与黄颡鱼)等方面存在差异。通过这些差异我们认为本研究中的碘泡虫物种和中国记录的嗜鳔碘泡虫应是一个新的碘泡虫物种,并根据采样地点将其命名为仙桃碘泡虫(Myxobtolus xiantaoensis n.sp.)。本研究共采集到的4个仙桃碘泡虫地理种群,,其形态特征存在一定的变异,并利用电子显微镜对样品进行超微结构的观察,并获得了清晰的孢子的表面形态特征、不同步的孢子发育阶段和宿主-寄生虫接触面。基于ITS(ITS-1,5.8S和ITS-2)以及LSU的结果,采用贝叶斯和极大似然法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虽然ITS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与ITS-1,5.8S和ITS-2的结果有部分差异,但在大部分的进化枝上都显示了不一致的置信值。此外,通过软骨特异性组织病理学检查对感染仙桃碘泡虫的黄颡鱼鱼鳍进行检测,研究该寄生虫的发病机制和组织化学细胞反应。在感染的早期阶段,活组织检查的特征是鳍软骨表面胶原的损伤,导致软骨结构变脆、断裂和缺失。本研究还从黄颡鱼的体表、鳃弓和肾脏中分离到的三种碘泡虫,从孢子形态、生物学特性及分子序列对三个物种进行了描述,并分别把它们鉴定为寄生在皮肤的Myxobolus pseudowuli、寄生在鳃弓的Myxobolus voremkhai和寄生在肾脏的碘泡虫新种。仙桃碘泡虫的孢子在孢子形态和生物学特征均与2016年在中国记录M.voremkhai一致。然而,这两次的发现均与1960年对该碘泡虫的原始描述存在差异。本研究突出了在粘孢子虫分类定义中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与序列分析相结合的适用性。一般情况下,这一方案必须以一种系统的方式加以应用,主要是为了区分形态上界定的姐妹种或碘泡虫的隐存种。本研究对从黄颡鱼软骨(鳍和鳃)中分离的嗜鳔碘泡虫与Myxobolus voremkhai两个物种的中国记录进行了全面的分类修订。除了黄颡鱼外,在早期的形态学分类报道中Myxobolus voremkhai和嗜鳔碘泡虫也能寄生多种鱼类宿主的多种寄生部位。本文补充了上述物种的分子序列数据,将有助于今后验证寄生多种鱼类不同寄生位点的碘泡虫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