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对MIRD法的基本原理作简单介绍,对影响核素治疗内照射剂量定量精度的因素进行了探讨,用一定篇幅阐述了、“配对平面显像法”、“全身扫描几何均数法”、“断层显像感兴趣区活性定量法”的特点,并用模型研究测量了三种方法的活性定量精度。结果表明,“全身扫描几何均数法”定量精度较好,容易实施。文章随后讨论了累积活性计算涉及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累积活性的简化计算方法。在病例研究部分,以153Sm-EDTMP为例,将“全身扫描几何均数法”和“内照射剂量简化算法”相结合,考察了核素治疗癌症骨转移灶的内照射剂量大小,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可能影响内照射剂量精度的因素进行讨论。理论、模型及病例研究结果表明,“全身扫描几何均数法”与“累积活性简化算法”既兼顾计算精度又便于实施。本方法缩短了检查时间,简化了一系列的操作与计算过程,从而消除了配对平面显像法中的巨大工作量,极大减轻了病人的配合负担,减少了误差的来源,增强了内照射剂量计算方法的实施性,能更好的适应临床环境的要求。病例研究还表明,全身几何均数法在计算及控制红骨髓内照射剂量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为核素治疗剂量个体化的实施提供了有效途径。论文还对核素治疗领域的“顿抑效应”(stunning effect)进行了研究。结论是核素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顿抑效应”,可能与各个核素的物理特性有关,并不是所有核素都存在这一现象。最后,论文以131I为例,探讨了核素治疗涉及的有效半衰期、放射防护等相关问题。131I治疗甲状腺癌患者的有效半衰期,与患者的治疗次数及转移灶部位有关;同时制定出了甲状腺癌患者接受131I治疗出院后,为减少对他人的辐射,应遵守的一些接触限制规定,这些规定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