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死亡观是人对死亡的本质、过程、价值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简言之,死亡观可以理解为人对于死亡的认知和而对死亡的态度;不同的死亡观会导致行为上的差异。死亡的必然性促使人类至少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就已经开始思考死亡,而中西方死亡观从早期作品《荷马史诗》与《诗经》中已经得以窥见雏形,两部作品所表现出的死亡观对后世的中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荷马史诗》展示了公元前十一世纪至九世纪的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最早的文学作品。《诗经》是我国文学的起点,反映公元前十一至六世纪的周工朝文化。二者在时间范围上大致相同,并且均涉及了当时社会生活思想的各个方面,其中不乏有与死亡有关的内容。从时间和内容上看两部作品都有极强的可比性。古今中外有许多学者对这两部作品进行过研究,但儿乎没有人从死亡观的角度对这两部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比《荷马史诗》与《诗经》中涉及死亡的内容,展现出两部作品蕴含的中西方死亡观,并且最终探寻造成这两种文化死亡观差异的内在原因及其对后世死亡观的影响。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孕育出各具特色的死亡观。本文第二章分析了《荷马史诗》与《诗经》所体现的中西方死亡观之异同,其中既有积极的死亡观也有消极的死亡观。第三章与第四章分别分析了影响中西方死亡观的因素及其对后世死亡观的影响,特别是从群体本位与个体本位的角度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群体本位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征,它把个人看成整个社会关系的一个成员,个人价值通过群体认同才能实现,因此群体本位死亡观注重社会性和伦理意义。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体本位,它把人看成独立个体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群体山个人组成,个人价值通过自己奋斗获得,因此西方的死亡观体现出个体性,强调个人意志。另外,文化的差异还决定了即使在相似的死亡表现下,其死亡内涵是不同的。比如,虽然《荷马史诗》与《诗经》在战争方面都有以战死沙场为荣的死亡观,但是中国文化强调“大义”,而西方文化则是为了追求个人荣誉。作者希望本文能为两部文学作品的研究拓展思路,并启发人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死亡,善待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