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M真菌广泛存在于各种生态系统中,能侵染绝大多数高等植物根系,并与之形成互惠共生体。AM真菌通过根外菌丝在土壤中延伸,形成庞大的菌丝网络,扩大宿主植物根系吸收范围,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抗逆性;AM真菌的定殖还能促进土壤有机污染物的分解,增加土壤团聚体总量,改善土壤结构。DSE是另一种能够与宿主植物共生的真菌,侵染宿主植物后也能形成功能近于丛枝菌根的互惠共生体,但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尚不清楚。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因其发达的根系而易与AM真菌形成互惠共生体,成为荒漠生境中的先锋固沙植物,在防沙固沙、促进沙区治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试验于2009年4月、7月和10月分别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上都遗址、黑城子和多伦县大河乡样地按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和40~50 cm 5个土层采集沙蒿根围土壤和根样,系统研究了漠境沙蒿根围AM真菌物种多样性、AM真菌与DSE生态分布及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为进一步利用菌根生物技术促进荒漠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提供依据。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共分离出3属20种AM真菌,其中球囊霉属(Glomus)占70%,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占20%,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占10%。3属AM真菌在3个样地均有分布,但长孢球囊霉(G. dolichosporum)和幼套球囊霉(G. etunicatum)仅在元上都和黑城子两个样地有分布,美丽盾巨孢囊霉(Scu. calospora)仅在黑城子及大河乡样地7月和10月土样中分离得到。网状球囊霉(G. reticulatum)和黑球囊霉(G. melanosporum)是3个样地共同优势种,聚丛球囊霉(G. aggregatum)是三个样地共同最常见种。SEM下显示不同种孢子表面纹饰特征不同,可作为种属鉴定依据。2、AM真菌多样性在时空变化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AM真菌多样性在春季最低,并随时间推移而升高,秋季达最大,整体趋势表现为4月<7月<10月;空间变化上,元上都样地AM真菌多样性最低,大河乡最高,黑城子居中。物种丰度、香农-威纳指数和均匀度与各土壤因子间均未表现出显著相关性。3、沙蒿能与AM真菌形成良好共生关系。AM真菌平均定殖率为92.32%,平均孢子密度为878.5个·100 g~-1土。沙蒿根系可形成典型的I-型(Intermediate type)丛枝菌根,并发育形成泡囊和丛枝结构。同时,沙蒿根系还能被DSE侵染,侵染率达62.31%。4、AM真菌和DSE分布具有时间性变化规律。菌根定殖率在各月份间差异不显著,但AM真菌和DSE的侵染均在春季最弱。随时间推移,AM真菌定殖率及孢子密度在夏季达到峰值,秋季略有下降,而DSE定殖率则随时间变化而逐渐升高。5、AM真菌和DSE分布具有明显空间性变化规律。AM真菌孢子密度、定殖率和DSE定殖率在3个样地间无显著差异,但最大值均出现在黑城子样地;从土壤垂直剖面看,3个样地最大孢子密度和定殖率均出现在0~20cm表层土,并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而显著降低。6、AM真菌和DSE定殖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孢子密度与土壤pH、有机C和碱解N含量、碱性磷酸酶和脲霉活性均为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层深度极显著负相关;泡囊定殖率与土壤pH极显著正相关,与酸性磷酸酶活性极显著负相关;菌丝定殖率和总定殖率均与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负相关;丛枝定殖率与土壤pH显著正相关,与酸性磷酸酶活性极显著负相关;DSE定殖率与酸性磷酸酶活性极显著负相关。可见,菌根的形成既受土壤因子影响,同时又作用于各土壤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