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适合露天开采煤炭资源储量占总量的10%~15%,90%以上适合露天开采的煤炭资源又集中分布于山西、内蒙、新疆等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匮乏、荒漠化严重的黄土高原区,北方草原区,西北荒漠区。因此,在这些地区,按照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开采建设活动很有必要。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前人少有对不同区域露天矿节地针对性研究及分时期研究,本文采取查阅文献、实地调研、对比分析、几何分析等方法,选取平朔安太堡露天矿、宝日希勒露天矿、大南湖露天矿作为研究对象,将煤矿的土地利用过程分为采前、开采中、开采后,结合实地调研的结果,针对每个阶段运用对比分析法对不同区域采取的节地措施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果与观点:(1)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指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减少对土地的占用及在单位面积土地上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益,注重的是“少占地”与“使用效率”;矿区节地是指将土地损毁的数量及程度减小到最低,并增加可利用土地的数量与提高土地质量,注重“少占地、造好地、快复垦、好利用”。(2)基于黄土高原区地貌沟壑纵横,居民点较多等特点,在进行黄土高原矿区土地利用规划时要综合考虑好生产、生活、生态问题;草原区原地貌为略有起伏的高平原,草原矿区的土地利用规划要考虑尽量减少对景观的破坏;荒漠戈壁矿区土地利用规划要综合考虑生产管理合理性、减少对砾幕层的破坏。(3)露天煤矿进行剥离时可采取单斗——卡车工艺,进行采煤时可采用单斗一卡车一半移动(固定)破碎站一带式输送机半连续开采工艺,有条件的矿区可进行露井联采。(4)基于“造地”目标,黄土高原矿区在进行人工地貌重塑时,在保证稳定的前提下,可适当改变排土场参数;草原矿区为保证地貌景观的恢复,可进行削坡处理;西北荒漠矿区进行排土时,主要考虑的是其稳定性及减少对砾幕层的破坏,排土时应当结合当地物料的相关参数,合理设计边坡角度,排弃高度等排土场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