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 HSP)是儿童最常见的小血管炎,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肾损害是过敏性紫癜患儿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影响着过敏性紫癜的治疗时间及预后,早期发现肾脏损害并给予及时处理至关重要。在检测肾损伤面尿微量蛋白可先于常规检查而出现异常,是反映肾脏早期损害的敏感指标。糖皮质激素在治疗过敏性紫癜中作用一直存在争议,但是近年来有研究指出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以预防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发生。在上述研究背景下我们以尿微量蛋白为指标观察过敏性紫癜早期肾损害;并探讨早期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以及激素使用的时间长短对过敏性紫癜早期肾损害的影响。以指导临床激素用药,减少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发生率,改善HSP的预后。方法:以自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肾脏病学组住院的入院时尿常规无异常的8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为短期应用激素组:住院期间静脉应用氢化泼尼松注射液1-1.5mg/(kg.d),治疗期间如无肾损害,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10-14天激素减停而出院;第二组为较长时间应用激素组:住院期间静点氢化泼尼松注射液1-1.5mg/(kg.d),治疗期间如无肾脏损害,症状缓解后激素逐渐减量,治疗10天左右,将激素改为醋酸泼尼松1mg/(kg.d)晨起顿服,如仍无肾脏损害则缓慢减量,1个月减停。入院后两组患者除糖皮质激素外,还常规给予静点西咪替丁20-40mg/(kg.d)、vitC,口服双嘧达莫片、盐酸西替利嗪片,忌异型蛋白饮食治疗;无血小板减少的患儿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1OOU/(kg.d)静点;有感染的患儿静点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消化道症状明显者给予禁食、解痉及保护胃肠道治疗等治疗措施。分别于入院次日及第2周、第4周、第2月末监测两组尿常规及尿微量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p2微球蛋白)的变化,比较两组HSP患者肾损害的发生情况。以了解尿微量蛋白在HSP早期肾损害诊断中的意义;明确早期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以及激素使用的时间长短对过敏性紫癜早期肾损害的影响。采用SPSS16.0统计学分析软件在不同组别间对上述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以尿常规为检测指标,两个月内本组研究对象肾损害的发生率为16.25%,明显低于多数文献报道的HSP肾损害发生率30%-60%,这表明早期应用激素可以预防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发生。(2)以尿微量蛋白为检测指标,两个月内短期应用激素组肾损害(一项或两项阳性)的发生率为90%,较长期应用激素组肾损害的发生率为92.5%,两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长激素应用时间并不能更好的降低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发生率。(3)在HSP发病早期无肾损害的临床症状和尿常规异常时,尿微量白蛋白(MA)的阳性率为60%(48/80),尿p2微球蛋白(p2-MG)的阳性率为36.25%(29/80),两者联合检测的阳性率80%(64/80)高于尿MA、β2-MG的阳性率,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病早期尿常规无异常时肾脏已出现病理损害,尿微量蛋白是反映肾脏早期损害的敏感指标,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的阳性率。(4)两组HSP患儿治疗后第2周、第4周、第2月末尿MA、尿β2-MG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我们目前治疗方案可以有效的较少尿蛋白的排出。(5)皮肤型、腹型、关节型、混合型HSP肾损害的发生率分别为87.5%、90.5%、90%、100%,各类型发病率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6)男性发生肾损害的概率为91.5%(43/47),女性发生肾损害的概率为90.9%(30/33),不同性别发生肾损害的概率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尿微量蛋白是反映肾脏早期损害的敏感指标,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的阳性率。(2)早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以预防HSP肾损害的发生,延长激素应用时间并不能更好的降低HSP肾损害的发生率。(3)性别和HSP类型与HSP肾损害的发生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