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疾病所致的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为主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发病人群以老年人为主,女性多于男性。该病多于活动颈椎或体位改变时发作,以眩晕或头晕为主,常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模糊、面色潮红、出汗、心悸、血压不稳、脑鸣、便意及上肢麻木等复杂的临床症状,眩晕发作持续数分钟、数小时至数天不等,卧床休息可缓解。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伏案工作人数增多,发病人数逐渐增多,年龄也趋于年轻化。眩晕疾病的诊断涉及耳鼻喉科、神经内科、眼科、心血管内科、骨科等多学科领域,患者临床症状重且复杂,阳性体征稀少,病人表现不一致,症状可有不同组合,无特异性的辅助检查与临床试验方法,难以建立有效的动物模型,因此目前颈性眩晕是临床难以诊断治疗的疾病之一,其是否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疾病仍存在争议。本研究主要通过对重度颈性眩晕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术后中长期随访,通过对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的调查,评估其疗效,探索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目的:通过对重度颈性眩晕病人手术疗效的术后中长期随访观察,评估其疗效,探讨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方法:对我院1997年至2009年期间诊断为颈性眩晕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1、对颈性眩晕患者术前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颈性眩晕发病的一般规律2、对手术治疗的颈性眩晕患者进行术后随访,通过对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的随访观察,评估手术治疗颈性眩晕疾病的疗效。3、复查术后正侧位X片检查,融合节段有无不稳及假关节形成;内固定物有无脱落、位移;相邻节段有无退行性改变。4、对颈性眩晕手术疗效及患者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1.共随访到重度颈性眩晕患者手术病例43例,其中电话随访19例,门诊随访24例。随访患者中男性15例,女28例,发病年龄34-80岁,平均58.2±1.7岁,平均病程3年1个月。随访时间最短5年4个月,最长16年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8年11个月。随访患者中26例诊断为单纯性颈性眩晕;另外17例中眩晕并伴有脊髓症状者12例、伴有神经根症状者6例、同时伴有脊髓及神经根症状者1例。2.行颈椎后路椎管减压术患者6例,颈椎前路椎体减压融合内固定37例。术前26例行硬膜外封闭,封闭后眩晕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单节段不稳13例,2个节段不稳25例,3个节段2不稳5例。颈椎不稳节段C3/4:16例;C4/5:28例;C5/6:27例;C6/7:6例。3.眩晕症状完全消除40例(去世2例,去世前眩晕症状消除且无复发),残存手指麻木患者2例,颈部不适2例,目前仍有头晕3例。3例患者中1例患者74岁,术前诊断为颈性眩晕伴脊髓型颈椎病,术后眩晕症状消失,术后8年出现脑梗塞后残留偶发性轻度头晕及行走不便;1例患者术后眩晕症状消除,术后3年时发生脑梗塞,现偶发头晕;1例患者2次颈椎外伤病史,手术治疗后眩晕症状消失,仅残余轻度头晕。4.对患者眩晕行VAS评分,轻度3例,无中度及重度患者。5.疗效评定:优40例,占93.0%,良3例,占7.0%,优良率100%。患者参照手术疗效评定,对手术效果均表示满意。6.影像学:X线25例,融合节段未见不稳及假关节形成;内固定物无脱落、位移;相邻节段无退行性改变。结论:重度颈性眩晕患者不稳定节段行融合内固定手术安全,疗效满意、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