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跨境电信网络诈骗发案数量持续增长、涉案金额急剧扩大,成为危害中国国民财产安全的重要犯罪形式,受到我国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鉴于此,国务院新一轮打击治理专项行动已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并强调要加强源头治理。而本文从大量案例文献入手,基于诈骗者微观行为视角,探究影响其跨境电信网络诈骗行为形成的关键因素,提出从根源上预防和阻断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的针对性策略,对加强源头治理和防范跨境电信网络诈骗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采用扎根理论对收集的219篇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相关法院判决书和新闻报道进行编码研究和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构建。研究发现跨境电信网络诈骗行为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信息获得因素、行为诱发因素和行为保持因素,具体地,主要涉及个人因素、出境信息获取渠道、跨境诈骗入行门槛低、境外组织威逼利诱、境外组织严格管控、境外环境和网络安全环境这七个方面,且个人获得信息、开始诈骗、持续诈骗的系列行为均是受到外部环境刺激和个人心理机制的双重作用。其次,对影响因素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分析时,先对涉及个人因素、出境信息获取渠道、跨境诈骗入行门槛低、境外组织威逼利诱、境外组织严格管控、境外环境和网络安全环境这七个方面共39个具体因素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发现参与并实施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的个人具有年轻化、文化程度偏低、职业经济水平不高的人口统计特征,且80%以上是被亲友招揽至境外诈骗窝点;境外诈骗组织多具有集团化、专业化特征,会为个人提供便利的出境服务以及必要的诈骗培训,并且采用正向激励和负面控制的双重手段加强对诈骗成员的管控;此外,诈骗团伙多选取隐蔽适宜的境外诈骗窝点,以逃避监管部门的追踪和打击。进而,采用关联分析依次对上述七大因素与个人心理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深入挖掘。得出个人因素中的“正常求职需求与无辜心理”、“迫切经济需求与冒险心理”;出境信息获取渠道中的“招聘信息与无辜心理”、“亲友关系与趋利心理”;跨境诈骗入行门槛低中的“出境便利、诈骗学习与感知容易”;境外组织威逼利诱与个人的恐惧心理、无奈心理、趋利心理、侥幸心理;境外组织严格管控与个人认同、侥幸心理;境外环境和网络安全环境与个人的趋同心理、侥幸心理等均具有有效的强关联规则,即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会对个人心理产生影响,并引发其相应行为,由此验证跨境电信网络诈骗行为形成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最后,采用聚类分析将具体影响因素进一步划分为经济因素诱惑、个别人格特征驱使和外部环境刺激三大类别。结合扎根分析所得信息获得因素、行为诱发因素和行为保持因素,形成跨境电信网络诈骗行为的防范策略思维框架,并基于此,提出针对性的防范策略建议,分别是:扶贫济困,保障青少年弱势群体教育和就业,防范出境信息获得;扩大普法宣传教育,坚定法制观念,阻断诈骗行为产生;加强行业监管力度,挤压诈骗团伙生存空间,打击诈骗行为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