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倡导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绿色经济效率,就是衡量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程度的指标。此外,《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强调,长江经济带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要重视生态,坚持生态第一位,促进区域绿色发展,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带”。因此,采用科学的方法衡量绿色经济效率,分析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规律,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要发展绿色经济离不开政府的调控,政府在绿色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必须要注重财政分权体制改革。我国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地方政府充分发挥了自身对公共服务资源的调控作用。具体的财政数据显示,在收入方面,近十年来中央政府保持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约在45%-50%之间,有效保证了中央政府的收入和宏观调控能力。在支出方面,2019年地方财政支出为203743.22亿元,而地方财政收入为101080.61亿元,可以看出地方政府支出压力较大,如何调整财政支出的结构,地方政府的责任越来越大。近年来财政职能部门把生态环境和绿色发展作为财政支出的重要领域,数据显示我国2019年财政节能环保支出为7444亿元,比上年增长18%,虽然财政支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绝对规模持续增加,但是占全国GDP的比重仅0.75%,离发达国家的经验值还有一段距离,还未达到减缓或改善环境污染的支出比例水平。
基于此,本文在总结相关文献、理论以及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资本投入、劳动投入、能源消耗三个方面的投入指标以及GDP和环境污染两个维度的产出指标,使用了SBM-Malmquist-luenberger模型来评估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绿色经济效率发展情况,探索财政分权与环保支出对于绿色经济效率的作用机制,并收集了长江经济带2007-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本文的主要架构分为五个章节,在第一章的绪论部分,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对文章结构作大致安排。在第二章中对财政分权、绿色经济效率相关发展理论及评价指标进行文献整理,并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财政分权、环保支出与绿色经济效率相关的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财政分权理论,从信息优势、官员晋升考核以及财政压力三个方面,在理论上分析了财政分权对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机制。第三章是现状分析,首先对我国财政分权现状以及节能环保财政支出状况进行分析,然后把方向距离函数(SBM)和ML生产率指数相结合,运用MAXDEA软件来测算长江经济带2007年至2018年的绿色经济效率及其分解项,接着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和规律。第四章基于2007-2018年长江经济带省级与市级面板数据,运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研究了财政分权对绿色经济效率的直接影响,以及引入了环保支出这一调节变量,分析财政分权体制下,环保支出变量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作用机制。第五章则是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第一,基于SBM-Malmquist-luenberger模型评估的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只有个别年份绿色经济效率大于1,技术效率与ML指数呈现出相同的变化,各省市的绿色技术进步值均大于1(除了贵州),表明长江经济带的技术进步较大,并且能推动绿色经济效率的不断上涨,而技术效率低下是绿色经济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分省市来看,动态角度上绝大部分省市绿色经济效率值小于1(除上海),此外,从静态角度来看,11个省市的绿色经济效率呈现出较大的地区异质性,上海市作为我国的发达城市,环境治理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上中游地区由于处在我国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不高,同时对资源的利用水平相对较差,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第二,长江经济带财政分权的提高,不利于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同时也对其分解项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作用为负,而环保支出虽然也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作用为负,但对其分解项技术进步的影响为正,技术效率的影响为负。通过引入控制变量后财政分权与环保支出两个核心变量的符号并未改变;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提升绿色经济效率,而城镇化率、产业结构的作用相反,城镇化率越高,第二产业的比重越高,越不利于绿色经济效率的提高。此外在模型中引入了交叉项,回归结果与单独回归的正负相反,表现为负向调节效应,说明环保支出水平越低,财政分权程度的提高反而不利于提高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第三,根据文章的实证结论,提出相关建议:推动地方财政体制改革;优化地方政府财政环保投入机制;拓展引资渠道,优化外资分配;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布局等。
要发展绿色经济离不开政府的调控,政府在绿色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必须要注重财政分权体制改革。我国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地方政府充分发挥了自身对公共服务资源的调控作用。具体的财政数据显示,在收入方面,近十年来中央政府保持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约在45%-50%之间,有效保证了中央政府的收入和宏观调控能力。在支出方面,2019年地方财政支出为203743.22亿元,而地方财政收入为101080.61亿元,可以看出地方政府支出压力较大,如何调整财政支出的结构,地方政府的责任越来越大。近年来财政职能部门把生态环境和绿色发展作为财政支出的重要领域,数据显示我国2019年财政节能环保支出为7444亿元,比上年增长18%,虽然财政支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绝对规模持续增加,但是占全国GDP的比重仅0.75%,离发达国家的经验值还有一段距离,还未达到减缓或改善环境污染的支出比例水平。
基于此,本文在总结相关文献、理论以及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资本投入、劳动投入、能源消耗三个方面的投入指标以及GDP和环境污染两个维度的产出指标,使用了SBM-Malmquist-luenberger模型来评估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绿色经济效率发展情况,探索财政分权与环保支出对于绿色经济效率的作用机制,并收集了长江经济带2007-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本文的主要架构分为五个章节,在第一章的绪论部分,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对文章结构作大致安排。在第二章中对财政分权、绿色经济效率相关发展理论及评价指标进行文献整理,并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财政分权、环保支出与绿色经济效率相关的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财政分权理论,从信息优势、官员晋升考核以及财政压力三个方面,在理论上分析了财政分权对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机制。第三章是现状分析,首先对我国财政分权现状以及节能环保财政支出状况进行分析,然后把方向距离函数(SBM)和ML生产率指数相结合,运用MAXDEA软件来测算长江经济带2007年至2018年的绿色经济效率及其分解项,接着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和规律。第四章基于2007-2018年长江经济带省级与市级面板数据,运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研究了财政分权对绿色经济效率的直接影响,以及引入了环保支出这一调节变量,分析财政分权体制下,环保支出变量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作用机制。第五章则是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第一,基于SBM-Malmquist-luenberger模型评估的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只有个别年份绿色经济效率大于1,技术效率与ML指数呈现出相同的变化,各省市的绿色技术进步值均大于1(除了贵州),表明长江经济带的技术进步较大,并且能推动绿色经济效率的不断上涨,而技术效率低下是绿色经济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分省市来看,动态角度上绝大部分省市绿色经济效率值小于1(除上海),此外,从静态角度来看,11个省市的绿色经济效率呈现出较大的地区异质性,上海市作为我国的发达城市,环境治理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上中游地区由于处在我国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不高,同时对资源的利用水平相对较差,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第二,长江经济带财政分权的提高,不利于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同时也对其分解项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作用为负,而环保支出虽然也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作用为负,但对其分解项技术进步的影响为正,技术效率的影响为负。通过引入控制变量后财政分权与环保支出两个核心变量的符号并未改变;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提升绿色经济效率,而城镇化率、产业结构的作用相反,城镇化率越高,第二产业的比重越高,越不利于绿色经济效率的提高。此外在模型中引入了交叉项,回归结果与单独回归的正负相反,表现为负向调节效应,说明环保支出水平越低,财政分权程度的提高反而不利于提高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第三,根据文章的实证结论,提出相关建议:推动地方财政体制改革;优化地方政府财政环保投入机制;拓展引资渠道,优化外资分配;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布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