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替代是一国居民因对本币币值稳定失去信心,或本币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时发生的大规模货币兑换,从而外币在价值贮藏、交易媒介和计价标准等货币职能上全部或部分地替代本币的现象,是一国居民对外币需求的偏好。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是各国经济发展所必须共同面对的背景。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浮动汇率制逐渐在世界范围盛行,各国逐步放松资本项目的管制,资本流动日益成为普遍的现象,开放经济下许多国家都面临着货币替代的冲击。从历史经验上看,世界一些国家的货币在走向自由兑换的过程中,都出现过大规模的货币替代现象,尤其是拉美国家的“美元化”现象,最具代表性。
货币替代的发生是由前提条件的:外汇管制的放松、交易成本的下降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而货币替代程度的大小是受国民收入、利率水平、汇率水平、通涨膨胀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的。货币替代对一国经济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严重的货币替代会动摇人们对该国货币的信心,扰乱该国金融秩序,甚至引发金融危机,这就促使人们研究货币替代问题,以防范货币替代带来的风险。
本文首先给出了货币替代的含义,介绍直接货币替代、间接货币替代、货币替代的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等相关概念,对西方货币替代理论的研究进行综述性介绍,并从规模因素、收益率因素、通胀因素、汇率因素及制度性因素等方面分析货币替代的成因。紧接着分析了货币替代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及宏观经济运行等各个方面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了台湾地区GDP、国际贸易数额、利率水平、通货膨胀水平、汇率波动水平等诸多因素与货币替代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计量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台湾地区货币替代率对国民收入水平和汇率这两个因素敏感,而对通涨率和利率水平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敏感性,作者对这一结果进行分析并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文章的最后部分,针对实证检验得到的结论,同时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应对货币替代问题的历史经验,作者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金融调控手段等角度给出相关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