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音乐作为专为影片创作或选用现成音乐作品为影片编配的音乐,是电影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严格意义上说,电影音乐从电影诞生之初就已经和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为有声片伴奏的第一个音符起,音乐一直就是电影画面的忠实伴侣。”而电影歌曲则更是电影大众化的有力工具。
1927年,美国影片《爵士歌王》的上映标志着世界电影有声时代的来临,人们第一次听到了一首歌曲和几段背景音乐;在中国,电影音乐的开端更是以歌曲的形式开始出现。1930年,电影《野草闲花》中的主题歌《寻兄词》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首电影歌曲。七十多年以来,中国电影音乐遵循中国电影和中国近代音乐的双重发展轨迹,经历了“萌芽与迅速发展时期”、“十七年时期”、“文革时期”以及“新时期”,从最初在表现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深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电影音乐。中国独特的历史发展背景,赋予电影歌曲以特殊的历史使命和时代内涵,使其在电影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而中国电影音乐家从一开始就在努力探索中国电影音乐的民族风格。这一特征在“十七年”时期的电影音乐创作中,随着大量的电影歌曲的诞生和电影音乐民族风格探索的日益成熟得到了充分体现,一大批至今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具有民族风格的电影歌曲脱颖而出,成为“十七年”时期电影艺术的一大成就。
本文通过对1949—1966年间中国大陆优秀电影歌曲的梳理和分析,论述在中国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精神下电影歌曲呈现出来的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审美趣味。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十七年”电影歌曲的历史背景的全面分析。“十七年”电影歌曲的繁荣以及民族风格的形成不是一个偶然的历史现象和艺术现象,其背后有历史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是电影艺术和音乐艺术共同探索的成果。第二章是对“十七年”电影歌曲的整体梳理和总结。在新中国特殊的时代和社会文化氛围中,“十七年”电影歌曲以电影本体为核心,遵循“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的文艺方针,在题材内容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笔者将其分为现实题材、少数民族题材和歌剧电影分别进行阐述。第三章是“十七年”电影歌曲的民族风格在歌词创作上的民族化探索及其特征。“十七年”电影歌曲的歌词呈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体现出“真、善、美”的词情风格,这些歌词看似简短,却赋予电影歌曲深厚的艺术内涵,成为电影歌曲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第四章是“十七年”电影歌曲在作曲上的民族风格探索及其特征。“十七年”电影歌曲的民族风格是在充分吸收和借鉴我国传统音乐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革命的和大众的审美需要逐步形成的,因此,在音乐创作上体现出对传统音乐借鉴、继承和发展的特征,在曲风上呈现出旋律化、大众化和多元化的风格。第五章是“十七年”电影歌曲的演唱风格的分析。“十七年”电影歌曲的不仅对词曲创作进行民族风格的探索,在歌曲的演唱风格及方法上也吸收借鉴传统的民族声乐的方法,同时将西洋美声唱法等科学的发声方法糅合近来,使得这一时期电影歌曲的传播更为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