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历史就是人们不断创造、获取和享用财富的历史。不同的时代,人们对财富的本质、形态、源泉、享用等形成了不同的观念,呈现出不同的财富观,从而进一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价值取向、生存方式以及社会发展的方向、模式。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去追求和创造财富,但与此同时大量财富异化现象的生成与发展,极大地侵蚀着人们科学的财富观念,影响着社会的转型升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财富观的研究成为近年来唯物史观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利用分析与综合法、比较分析法,深入解读马克思的财富观。首先对马克思的财富概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在此基础上对财富的源泉、价值以及财富的异化等基本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结合当代社会经济实践和人的发展充分阐述了马克思财富观的当代意义。本研究无疑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奠定更加丰厚的学理基础,对人们如何树立科学的财富观、社会如何科学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观点,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重商主义学者威廉·配第的货币财富观、自由市场经济学派的亚当·斯密的商品财富观、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财富观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学者财富观的的基础上,指出财富是劳动实践创造出来的、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一切文明成果,这一内涵界定揭示出了财富为人的本质特性。财富是人的需要、自然界、劳动实践综合作用的产物,其中人的需要是财富产生的最初动因,自然界是财富产生的初始源泉,劳动是财富长生的根本性要素,科学技术日渐成为财富增长的关键因素。马克思关于财富源泉的分析进一步阐释了“财富的人的主体性”本质,充分论证了财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财富不仅是维护人生存的必要条件,还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马克思关于财富价值的分析,使人们对财富的追求由创造、享用跃升到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高度,更加深刻凸显了财富观的丰富人学意蕴。同时,马克思敏锐的意识到“劳动者创造的财富没有用于劳动者自身能力的提升,劳动产品变成了异己的、统治着他的对象。劳动过程也没有使得劳动者实现自身的发展,劳动成为外在的东西,反过来制约工人的自身发展,非但没提升反而贬损人的价值”这一财富异化现象,这根源于为生产而生产的狭隘目的,扬弃财富异化的根本路径在于充分把握财富创造、获取和享用的主体性向度。关于马克思财富观人学意蕴的深刻揭示,特别是关于财富异化表现、成因及其扬弃的分析是本研究的新意所在。对马克思的财富观深入解读,在理论上改进了财富观的传统认知,凸显了财富观人学内涵,拓展、深化了唯物史观研究视阈;在实践上有利于引导人们实现多维度的富有,启示社会完善财富的分配制度,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