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丁香酚防治油菜菌核病的研究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vin8124281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油菜菌核病菌(S. sclerotiorum)为供试菌,通过测定14种植物乙醇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发现丁香(Syzgyium aromaticum)提取物的抑制率为100%,抑制效果最好。确定其乙醇提取物中的主要活性物质并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在植物提取物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试验中,发现供试提取物浓度为20mg干样.mL<-1>时,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香附(Cyperus rotundus)、乌梅(Prunusmune)、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莱菔子(Raphnus sativus)和丁香(Syzgyiumaromalicum)抑菌率均达50%以上,其中丁香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突出,抑菌率达100%。 在丁香提取物抑菌活性物质的分析试验中,利用气.质谱分析鉴定出丁香酚在提取物中的相对含量为54.704%,确定丁香酚是丁香乙醇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丁香酚对14种供试植物病原真菌的EC50均低于200μg·mL<-1>,供试菌株中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cerealis)、油菜菌核病菌(S.sclerotiorum)和水稻稻瘟病菌(Pyricularia grisea)对丁香酚较敏感,EC<,50>为31.04μg·mL<-1>、39.94μg·mL<-1>和29.33μg·mL<-1>表明其具有较广的抑菌谱。通过菌丝生长抑制法和菌丝干重法确定其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的生长抑制作用。 离体叶片试验和盆栽药效试验表明:丁香酚制剂在浓度为300μg·mL<-1>,400μg·mL<-1>,500μg·mL<-1>时对油菜菌核病均有一定的治疗和保护作用。离体叶片试验中,丁香酚500μg·mL<-1>的治疗和保护效果分别为65.33%和62.55%;盆栽试验中,丁香酚500μg·mL<-1>的治疗和保护作用为62.91%和54.2%。 丁香酚对油菜菌核病菌抑菌机制的初步研究,发现丁香酚能够延迟病菌菌核的形成时间:对菌核萌发菌丝有抑制作用;50μg·mL<-1>丁香酚处理的菌丝内部有大量囊泡结构产生:对菌体内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钙含量及ATP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丁香酚处理生长中的病菌菌,能够降低菌体内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和钙含量;处理离体质膜悬浮液丁香酚能使菌丝质膜上的.ATP酶活性降低。初步研究了丁香酚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体内物质交换与能量变化等生命活动的影响。 通过紫外灯照射和高浓度丁香酚驯化两种方法对供试油菜菌核病菌进行抗性诱变。 紫外灯诱导菌核病菌,获得了3个抗性菌株M-1、M-2和M-3,EC<,50>在52.18μg·mL<-1>~73.55μg·mL<-1>之间,抗性倍数在1.31~1.84之间。190μg·mL<-1>丁香酚驯化诱导结果,经药剂驯化的7代供试油菜菌核病菌均产生抗药性,抗药性倍数在2.63~3.58之间,随这驯化代数的增加,抗性倍数呈缓慢增大的趋势。结果表明紫外灯诱导和丁香酚药剂驯化均能使供试油菜菌核病菌产生抵水平抗药性。
其他文献
随着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传统教学的目标也已经逐渐的不能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随着素质教学的推行,我国相关研究者也逐渐的注意到思政教学过程中的群体效应.传统教育
劳动权益是公民基本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是指法律赋予劳动者劳动关系的基本权益,不仅包括劳动就业权、劳动报酬权,还包括劳动保护权等,是女性所享有的众多基本权利
随着新疆伊犁河谷麦田化学除草剂的长期、大面积应用,麦田杂草群落和优势种群发生了变化,本研究主要进行了伊犁河谷春麦田杂草的发生现状和优势种群的演变情况调查,分析了杂草群
《数学课程课标》提出:在人们劳动、生活和学习中数学是无法缺少的工具,它可以帮助人们进行计算、处理数据、证明和推理,数学的模型能够有效描述出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数学来
低矮秆紧凑型谷子新品种的选育成功,打破了几千年以来传统种植模式的束缚,变高秆长穗型品种为低矮秆紧凑型品种,变稀植为高度密植夺取高产,这是种植业的一次革命。目前 The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方法开始在我国兴起,分层教学就是其中之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促进其个性发展,还能使每个学生
本研究选择了宏观结构差异较小的鳞伞属(Pholiota)的7个种:光帽鳞伞、多脂翘鳞伞、金毛鳞伞丝变种、黄鳞伞、多脂鳞伞、翘鳞伞和金毛鳞伞进行了发育生物学研究,包括其菌丝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