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词多义(polysemy),即“以一个单一的语言形式把两个或多个相关的意义关联在一起”(泰勒1956:99),在自然语言中无处不在,因此值得语言学家的注意。一直以来,人们观察到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呈现不同的意义。历史上有不少流派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迥然不同的观点。传统理论之一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符号由能指(形式)和所指(意义)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不同的义项对应不同的词形,如果两个义项恰好对应同一个词形,那么这种现象就是同形异义现象(homonymy)。以普斯特若夫斯基(Pustejovsky)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关注形式,研究倾向于句法方面,因此象词汇意义这样的抽象现象往往被忽视。他们认为是一系列必要充分特征决定词汇的意义(Cuyckens & Aawada 1997:242)。认知语言学冲破了传统语言学的束缚,从人类的认知过程来重新认识语义和一词多义现象。他们对多义现象的解释是:多义词各义项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一个词以典型意义(原始意义或本义)为中心进行语义扩展,扩展的机制是意象图式转换及隐喻映射。认知语言学家还表明隐喻和转喻是抽象范畴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Ungerer & Sehmid,2001)。空间介词的多义现象不仅是许多语言学家的兴趣所在,也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所在,尤其是多义词的修辞含义。许多多义词派生的修辞意义比原先的字面意义使用频率更高(Low,1988)。为了使介词的语义分析更客观、可靠,本文将以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高频词ON, OVER, ABOVE为例,采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来对它们的多义现象进行阐释并比较异同,即用原型理论分析出这些词的核心义,再通过意象图式转换及隐喻映射得出其它的拓展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原型教学法、语义网络法在内的语义法,以及图示法和实物演示法等教学方法。这些步骤将有助于学生对介词的语义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