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主要大豆抗源对胞囊线虫的抗病特性及线虫防治体系研究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chy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起源于中国,我国种植大豆已有5000年历史。我国大豆栽培区域概括为北方春大豆区,黄淮海春夏大豆区和南方多熟制大豆区。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Ichinohe,Soybean Cyst Nematode,简称SCN)病害是世界大豆生产上的重要病害。1899年俄国科学家雅切夫斯基在我国东北首次发现了大豆根线虫(即大豆胞囊线虫)。直到1915年日本首次公开报道了该病害,而后朝鲜(1936年)、美国(1954年)、埃及(1968年)、原苏联(1978年)、哥伦比亚(1983年)、印度尼西亚(1984年)、加拿大、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相继报道该线虫的发生和危害。在我国,SCN主要分布于东北和黄淮海2个大豆主产区;东北大豆主产区的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及黄淮海大豆主产区的山东、河北、山西、安徽、河南、北京等省市。尤其东北地区多年连作大豆的干旱、盐碱地发生严重,黑龙江省是我国北方春大豆重要产区,大豆胞囊线虫病是大豆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由于大豆连作面积扩大和时间的延长,大豆胞囊线虫病在黑龙江省有蔓延趋势。目前黑龙江省SCN发生面积达66.7万hm2以上,是仅次于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第二大病害。大豆受其危害后,轻者减产20%-30%,严重的减产达到70%-80%,并且每年都有大面积地块绝产。目前选育抗病品种是最广泛应用的防治措施。本研究立足于提高黑龙江省大豆产量、降低大豆胞囊线虫对黑龙江省大豆生产带来的危害,在黑龙江省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分布;抗病基因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选择作用;黑龙江省主要大豆抗源对胞囊线虫抗性遗传;大豆抗胞囊线虫的分子标记辅助证明;抗感SCN3号生理小种的大豆品种及后代受SCN侵染后根尖超微结构变化,大豆胞囊线虫防治技术体系6个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以下研究进展:1.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仍然是黑龙江省大豆胞囊线虫的优势小种,大庆市和安达市由原来SCN3号生理小种分别变为4号和14号生理小种,表明黑龙江省SCN生理小种稳中有变;绘制了黑龙江省大豆胞囊线虫分布图,明确了黑龙江省SCN生理小种的类型和分布,为抗线育种及抗线品种合理布局提供依据。2.在盆栽条件下,强迫SCN3号生理小种的群体在抗病品种上繁殖10代,应用Golden等使用的一套鉴别寄主进行鉴定。原来为3号生理小种的线虫群体,经在抗病品种抗线1号、抗线2号、抗线3号、抗线4号、抗线5号上连续选择10代之后,变为6号小种;经在灰皮支黑豆上选择之后变为10号小种;经在Peking上选择之后变为14号小种,经在哈尔滨小黑豆上选择变为15号小种。上述鉴定结果说明,原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群体,经过在抗病品种上连续强迫繁殖后,形成新的生理小种,并使原抗病品种变为感染品种,认为在生产上采用轮作方式是保持抗线品种抗性稳定性的有效途径。3.合丰25×抗线4号正反交组合的F2群体抗感分离遗传分析表明,抗线4号对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受三对隐性等位基因控制;大豆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抗性的遗传不存在细胞质效应;在抗线育种中选育兼抗品种难度大,但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来进行基因聚合选育兼抗品种是可行的途径。该结果为抗SCN育种提供了遗传基础,有利地指导了抗SCN育种工作。4.抗病品系哈98-4598在Satt082位点上具有与抗病亲本抗线4号不同的等位变异,这可能是由于两者具有不同的抗病基因,在Satt082位点上,感病亲本合丰25与感病后代材料3(合丰25×抗线4号F2)、材料12(合丰25×抗线4号F3)均有相同的第三个等位变异位点,母体效应在这两种材料中表现更为显著;在Satt309位点上,存在两个等位变异,供试材料1、3、5、9、10、11和12存在第一等位变异位点,供试材料2、3、4、7、8、11存在第二个等位变异位点,而3、11号材料同时存在两个等位变异位点;根据两个位点上的5个等位变异的聚类结果表明,在合丰25×抗线4号正反应组合中,抗线4号与7、8号抗病后代聚为一类,感病亲本合丰25与感病材料3被聚为一类,则将抗感材料分开。其它后代材料则聚为一类,即聚类结果没有将抗感材料分开,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采用的引物数量较少,未能充分揭示供试材料间的遗传变异,也可能是这些杂交后代仍存在对SCN3生理小种的抗性分离。5.在黑龙江省内首次报道了大豆抗感SCN亲本(抗:抗线4号和哈98-4598;感:合丰25)受SCN3号生理小种侵染后根尖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存在明显差异,这些抗感亲本被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侵入后的细胞和组织病理学反应,揭示了大豆抗感胞囊线虫的机制;大豆杂交后代受SCN3号生理小种侵染后根尖细胞超微结构,不同组合及同一组合个体间存在明显差异,合丰25×抗线4组合F1代的表现,说明大豆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遗传可能主要受细胞核控制与细胞质无关,这与SCN抗性遗传合丰25×抗线4号正反交F1代结果表现没有细胞质效应相一致;但是,合丰25×哈98-4598正反交组合F1代表现趋向母本反应与细胞质效应有关;这一结果尚未见报道,受SCN侵染后根尖,在感病品种合丰25形成明显增长的合胞体,而在抗病品种抗线4号合胞体细胞较小,退化中空,细胞质降解,细胞质膜与细胞壁发生分离,细胞器稀少,抗病品种不能为侵入的线虫提供养分,使其发育不良或死亡,这是大豆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抗病机制之一。6.综合前人和本研究结果,在黑龙江省首先提出了大豆胞囊线虫防治技术体系(1)将大豆、胞囊线虫及自然环境视为一体,进行生态调控,改善大豆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生长季节按需灌溉,改良土壤,培肥地力,进行土壤耕暄,深松,为大豆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耕层,建立轮作体系,其中,采用拮抗植物,例如万寿菊做为轮作植物,能有效抑制大豆胞囊线虫的发生,减轻危害。避免大豆重迎茬种植,使大豆生产进入良性生态循环。(2)掌握大豆胞囊线虫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采取播种时将杀线剂与肥料一同施入土壤。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应选择低毒杀线剂或种衣剂,并适当减少使用剂量,在大豆初花期采取叶面施肥(惠满丰活性液肥等)缓解胞囊线虫危害,以保证大豆植株健康生长。(3)充分利用天敌微生物,组装联合调控技术,实现以菌治虫的生物调控,人为增加豆田有益菌的数量,这些菌可寄生到胞囊上,被寄生的胞囊不能正常孵化,目前应用的主要有豆丰1号(厚垣轮枝菌)5kg/667m2和大豆根保菌剂,防治效果60%左右,降低大豆产量损失15%以上。(4)选用抗线品种,抗病品种的应用是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最经济有效措施之一。建议在黑龙江省安达地区主要推广抗线2号、抗线3号、抗线4号,在嫩江地区推广嫩丰15号。在抗线育种中应选育水平抗性和多抗品种,以防止抗病品种抗性丧失。
其他文献
目的:证实中医药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疗效,为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研究提供更科学客观的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2014年间公开发表的以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相关性贫血为
准确识别害虫是虫情监测防治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农作物的害虫诊断主要依靠有限的植保人员及昆虫专家进行人工识别,费时费力且覆盖面有限。基于机器视觉的害虫识别方法,能够
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需要一定的媒介、平台和载体。通过对山东省某地L村"三治"融合的治理案例研究发现,信用体系作为城乡社区治理的出发点和
高天舒钻研中医经典,根据中医的整体观念以及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结合临床,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主要为体质因素、饮食所伤、情志所伤、缺乏运动等,故导致湿热之邪内
目的 预防性应用麻黄碱及万汶对腰麻后低血压的观察.方法 ASAⅠ或Ⅱ择期手术病人90例,随机分为万汶联合麻黄碱组(Ⅰ)单纯万汶组(Ⅱ)和单纯复方乳酸钠组(Ⅲ),观察并记录患者术中血压
目的观察针对性护理干预对预防脑外科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资料选取本院收治112例的脑外科ICU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患者,分为对照组(56例,常规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