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西坳陷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其西界为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东与龙泉山相接,北界紧挨米苍山冲断带,南界与峨眉—凉山断块接壤,是四川盆地内天然气富集区之一。本文以当代勘探地震学、构造地质学理论为指导,以川西坳陷为研究目标。在详细研究该区测井,钻井、地震资料的基础上,对工区内18口井制作了合成地震记录并进行层位标定,根据地震反射波组特征识别、从邻区引入等方法,解释了川西坳陷地区的地震地质层位。基于叠前偏移地震图像,通过精细的构造解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川西坳陷主要断裂特征和构造样式进行了分析,绘制了侏罗系下统底、三叠系上统马鞍塘组底、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底、二叠系上统底和二叠系下统底的构造图。认为工区可划分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龙泉山断褶带、彭县深凹带、东南斜坡带和川中隆起五个构造单元,主要发育叠瓦冲断系、断层传播褶皱、背冲隆起、平缓褶皱等构造样式。发现川西坳陷断裂特征在平面上具有分带性,在剖面上具有分层性,对工区局部构造起主要作用的断层有:关口断层、彭县断层、安县断层、龙泉山西断层、龙泉山东断层,它们较集中的分布在工区的西部和中部。并落实了大圆包构造、鸭子河构造、彭县构造、安县构造、龙泉山构造、合兴场构造、新场构造等局部构造圈闭,其中大圆包构造、鸭子河构造、安县构造是川西坳陷的有利勘探区域。在确定川西坳陷的构造特征与构造样式的基础上,建立了川西坳陷的区域构造模型,利用三维可视化软件展现出目标区主要构造和地层变形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其横向变化。通过对龙门山和川西前陆盆地演化史的分析研究,根据等厚度图、平衡剖面图等研究工区构造发育史,认为川西坳陷构造演化史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期次: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印支早期、印支晚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早期、喜马拉雅晚期。川西坳陷在海西时期相对平静,由于印支运动,在印支期大的断裂、褶皱已经产生,龙门山开始造山,前陆盆地也开始凹陷。经过燕山、喜山期后,龙门山造山加剧,断层明显增多,断距??扩大,造山带边界不断向盆地方向扩张,前陆盆地凹陷程度也加深,最后发展定型成现今构造。